每天,他都会接到来自各地记者的采访请求,他们希望通过这位曾经的执法者了解更多关于案件背后的故事。此外,还有不少人会邀请邓成月带路到村里走一走,感受一下乡村的风土人情。
自从刘书金认了邓成月当“哥哥”之后,邓成月就觉得自己有责任为他做一些事情。如果刘书金最终被执行死刑,那么邓成月决定将他的骨灰带回祖坟,让他得到安息。
这份承诺,既是对刘书金的一种关怀,也是邓成月内心深处的一份坚持。
2016 年 6 月 27 日,记者们跟随邓成月一同走进了太平县北寺郎固村。这座典型的北方农村,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幅前现代的衰败模样。
满眼望去,都是用裸砖垒砌而成的平房,似乎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这里未曾发生过任何变化。这些房屋显得陈旧而破败,仿佛时间在这里凝固了一般。
邓成月带着记者来到了刘书银家。刘书银是刘书金的堂哥,现在他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资站。这家农资站位于村子的一头,是一座破旧的砖房,里面的设施十分简陋。
在当年办理案件的时候,邓成月经常来找刘书银了解情况,这里也见证了他们之间的许多交流与沟通。
“你跟刘书会(刘书金的大哥)说说,刘书金这事儿一定要办妥啊!”邓成月一脸严肃地对他说道。
“我才不去跟他说呢,他根本不会理睬我的,而且他哥哥早就己经和他断绝关系了,就算跟他说了,他也绝对不会管他的事情的。”刘书银态度坚决地拒绝道。其实他只比刘书金年长一岁而己,但他们之间却几乎没有任何往来。
“我们从来不和他一起玩耍,他只读了一年小学就辍学了,我跟他完全没有共同话题。”刘书金从小就是个不合群的孩子,总是低着头独自在乡间野外游荡,村里人经常看到他肆意破坏庄稼,性格孤僻且沉默寡言。
自从辍学以后,他便回到家中割草喂猪,久而久之,竟然锻炼出了一身蛮力。若是有人问起乡邻们觉得他有什么本领,大家通常都会异口同声地回答说是力气大,因此他一首以来从事的工作都是在窑厂里搬砖。
“文化大革命”时期,尽管村里的人们都只能靠吃菜根稀汤度日,但像刘书金这样目不识丁的人还是比较少见的。
一方面由于家境贫寒,家中有 7 个孩子,但仅有两亩薄田,连基本的温饱都难以维持。另一方面,他本身对读书毫无兴趣。他的哥哥刘书会完成了中学学业,之后便留在村里成为一名木匠。
刘书会肩负着家庭的重担,在家中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姐姐。然而,刘书金在 14 岁那年犯下强奸罪,玷污了一个年幼的女孩,因此被送进少年管教所关押了三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