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红苋菜的老袁头 作品

第188章 苏瑶寻徒(四)

“李伯,早啊。” 张思贞微微扬起嘴角,脸上露出一抹如春日暖阳般温和的微笑,轻声打招呼道。他刻意控制着自己的音量,那声音不大,却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在这宁静得连微风拂过都能听见的后院里,缓缓地传开,如同潺潺的溪流,给这片静谧之地注入了一丝鲜活的气息。

李伯听闻声音,缓缓抬起头来。他脸上的皱纹因为这绽放的笑容更深了几分,那眼神中满是长辈对晚辈特有的慈祥,仿佛能包容一切。“思贞啊,来得正好,今天咱们要处理一批新采的黄连,你来帮我分拣一下。” 他一边说着,一边伸出那只还带着些许草药气息的手,用手指了指一旁堆放着的新鲜黄连。那些黄连刚刚从田间采来不久,还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根茎相互交错缠绕在一起,仿佛在亲昵地诉说着它们在泥土里的时光,此刻正安安静静地等待着张思贞和李伯的精心处理,即将开启它们作为草药治病救人的旅程 。

张思贞听闻李伯的指示,脚下如同生风一般,快步走到李伯的身旁。他的目光立刻被那堆新鲜的黄连牢牢吸引,眼神中满是专注与好奇。只见黄连的根茎呈现出深沉的黄褐色,表皮粗糙不平,一道道纹理犹如岁月亲手刻下的痕迹,恰似被岁月打磨过无数次的古老树皮,满是沧桑感。与此同时,一股淡淡的苦味悠悠地从黄连上散发出来,这苦味在清晨清新的空气中肆意弥漫,且愈发浓郁,仿佛在向人们宣告着它独特的药性。

怀着对草药深深的敬畏之心,思贞缓缓伸出双手,那动作仿佛在捧起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根黄连,双手微微凝聚力量,接着轻轻用力将其掰开。在这一瞬间,他的眼睛瞪得如同铜铃一般,紧紧地盯着黄连的断面,仿佛要将其内部的每一个细微结构都深深印刻在脑海之中。他那专注的模样,就好像面前的黄连断面是一个隐藏着无数秘密的神秘世界,而他正试图揭开那层神秘的面纱,探寻其中的奥秘。

“李伯,这黄连的苦味如此浓郁,是不是因为它的药性特别强?” 思贞缓缓抬起头,眼中闪烁着疑惑与强烈的求知光芒,带着几分谦逊,向李伯问道。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在这宁静的后院里,如同清脆的鸟鸣,打破了片刻的寂静。

李伯听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赞许地点了点头。那眼神中满满的都是对思贞的欣赏,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对草药同样充满热忱的自己。“不错,黄连性寒,味苦,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李伯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一根黄连,在手中轻轻转动,那动作就像是一位优雅的舞者在展示一件心爱的道具。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黄连上,仿佛在与黄连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向张思贞展示着黄连的每一处细节,仿佛在诉说着黄连背后不为人知的奥秘。“但使用时需注意剂量,过量会伤及脾胃。这剂量的把握,可关乎着病人的安危,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 说到这里,李伯的神情变得格外严肃,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仿佛在向思贞传递着行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信念。他深知,在草药的世界里,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最终的治疗效果,而剂量的精准把握,更是关乎病人的生死存亡,绝不能有半分差错 。

张思贞认真地听着,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迅速地将李伯的话记录下来,一笔一划,工工整整。随后,他继续投入到分拣黄连的工作中,双手不停,将黄连按照根茎的粗细、完整度等仔细分类。他一边工作,一边趁着间隙与李伯闲聊,询问一些草药的炮制方法。从简单的清洗晾晒,到复杂的炒制、蜜炙,他都问得十分详细。李伯见他如此好学,心中满是欢喜,耐心地解答着每一个问题,还时不时地给他讲一些古代医家的故事。一个个故事在这清晨的医馆后院里缓缓展开,让张思贞沉浸其中,对中医药的世界有了更深的向往。

“思贞啊,你可知道华佗的故事?” 李伯一边有条不紊地整理着手中的草药,一边像是不经意间地突然问道。此时,医馆后院那陈旧的老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地叫着,似在为这宁静的清晨增添几分生气。

张思贞闻言,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轻轻摇了摇头,眼中瞬间闪过一丝好奇,恰似夜空中突然划过的流星:“华佗?我只听说过他的名字,但具体事迹不太清楚。” 他微微向前倾了倾身子,双手不自觉地在身前交叠,一副洗耳恭听的模样,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告诉李伯,他对即将听到的故事充满了期待。

李伯笑了笑,那笑容里带着几分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他缓缓放下手中还未分拣完的草药,轻轻拍了拍手上残留的草药碎屑,目光望向远方,像是穿越了时空,缓缓说道:“华佗乃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医,那医术啊,堪称出神入化,尤其擅长外科手术。他曾为关羽刮骨疗毒,你想想,那关羽可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在战场上中了毒箭,箭头深入骨头,毒素蔓延。一般人遇到这情况,怕是早就慌了神,可华佗却镇定自若。他让人拿来一个大盆,置于关羽身旁,随后拿起锋利的手术刀,在火上微微烤了烤,便开始为关羽刮骨。那刀刃刮在骨头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周围的将士们听得头皮发麻,可关羽呢,神色如常,一边与旁人下棋,一边谈笑风生。华佗的医术之精湛,由此可见一斑呐。” 李伯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当时的场景,仿佛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就发生在眼前。

李伯顿了顿,目光依旧沉浸在回忆之中,接着兴致勃勃地说道:“还有一回,华佗在路上遇见了一个面色蜡黄、形容枯槁的男子。他只是瞧了一眼,便断定这男子患了重病。男子听闻,赶忙哭诉自己胸口憋闷,已经多日茶饭不思。华佗细细询问后,让男子回家,准备些醋泡的蒜泥。男子半信半疑地照做了。没过多久,男子吐出了一条寄生虫,病痛竟奇迹般地好了。众人皆惊叹华佗医术的神奇,仅凭简单的观察和询问,就能诊断出这般隐秘的病症,还能用如此简单的法子治愈。”

李伯喝了口茶,润了润嗓子,又继续讲道:“有一次,一位妇人难产,已经疼得奄奄一息,家人急得团团转,赶忙请华佗来救治。华佗赶到后,不慌不忙地仔细检查了一番,随后让助手取来几味草药,精心熬制成汤药,喂妇人喝下。片刻之后,妇人顺利产下了婴儿。可奇怪的是,婴儿出生后没有一点哭声,众人都以为孩子没了气息,悲痛万分。华佗却不这么认为,他仔细端详着婴儿,发现婴儿的脐带缠绕在脖子上好几圈。他小心翼翼地解开脐带,轻轻拍打婴儿的脚底,婴儿哇地一声哭了出来,众人这才转悲为喜。这一番操作,不仅展现了华佗在妇产科方面的高超医术,更体现了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不放过任何一丝挽救生命的机会。”

李伯的眼神愈发明亮,仿佛被华佗的故事点燃了内心深处那团炽热的激情火焰,他清了清嗓子,继续娓娓道来:“话说那曹操,一生纵横捭阖、叱咤风云,可却被头风病折磨得苦不堪言。每当头风发作之时,曹操只觉脑袋仿佛要被千万根钢针同时穿刺,头痛欲裂,整个人痛苦得在榻上翻来覆去,冷汗浸湿了被褥。他召集了天下众多名医前来诊治,然而那些平日里声名远扬的医者们,面对曹操这棘手的头风病,却都如同面对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纷纷束手无策,只能摇头叹息。

就在曹操陷入绝望之际,听闻民间有位神医华佗,医术堪称出神入化,犹如杏林之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曹操仿若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立刻派人快马加鞭,将华佗请到了自己的营帐之中。华佗一到,便神色镇定地为曹操仔细诊断。经过一番望闻问切,华佗心中已然有了判断,他告知曹操,这头风病乃是顽疾,需要长期精心治疗,才能慢慢缓解病痛。当下,华佗先是取出随身携带的银针,手法娴熟地为曹操施行了针灸之术。神奇的是,随着银针缓缓刺入穴位,曹操那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原本剧烈的头痛也得到了一时的缓解,他不禁对华佗的医术有了几分信服。

然而,曹操本就是个急性子,又常年在战场上争分夺秒,怎能忍受这漫长的治疗过程。他一心想着能够尽快将头风病彻底根治,恢复往日的神采奕奕。于是,他再三催促华佗,希望能有快速治愈的方法。华佗深知曹操的病症复杂,可又拗不过曹操的急切,思索再三后,怀着无比的勇气,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堪称惊世骇俗的治疗方案 —— 打开曹操的头颅,取出病根。此语一出,营帐内瞬间一片哗然,众人皆瞪大了眼睛,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

曹操生性多疑,本就对身边之人怀有防备之心,如今听到华佗这般大胆的提议,心中顿时警铃大作。他暗自思忖,这开颅之事,稍有差池便会性命不保,华佗此举,莫不是受人指使,想要加害于我?想到此处,曹操的眼神瞬间变得阴冷如霜,他大手一挥,下令将华佗打入大狱。可怜一代神医华佗,就这样被囚禁在暗无天日的牢房之中,空有一身绝世医术,却再也无法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