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 作品

第55章 打探消息

本来我只是让你找两百名左右的男女孩童,没想到你居然找了三百人。”

“主上。”

“韩地刚平息战乱,百姓流离失所,别说三百人,若主上需要更多,也能找到。”

“看似带走童子离开,实则救了他们性命。”韩喜叹息。

“为何这般忧虑?”

“韩地现属颍川郡,朝廷派能臣为郡守,颍川很快会安宁。”赵封疑惑。

“主上。”

“我伺候韩王多年,深知内情。”

“这些年韩王为求自保,朝秦暮赵,耗费无数金银,皆是从百姓身上搜刮而来。”

“颍川百姓的税赋已经收到来年,眼看寒冬将至,不知多少人会饿死,多少人会冻死。”

“未战之时已如此,如今更甚。”韩喜神色哀伤。

虽为宦官,亦是薄情者。

但心中或有善念,想到将来,难免悲伤。

经韩喜言辞。

赵封亦浮现出那幅景象。

冰天雪地中,

饿殍满地,冻骨成堆,人间惨象。

相较战争之死,这些人死得更加凄惨。

“唉。”

赵封长叹一声:“我能力有限,救不了那么多人,现在已有数百人,规模不小,不能再招了,否则定生事端。”

“不过。”

“到了渭城后,可继续招募,我也只能尽力而为。”

“其余的,就看朝廷如何了,相信秦王不会袖手旁观。”

韩喜闻言跪拜:“主上仁慈,我愿效忠。”

“我非仁慈,只是各取所需。”

赵封挥手推辞虚名。

招募皆为长远打算,仁慈之名,他还担不起。

身居何位,肩负责任,他很清楚。

他不过是个小小的秦军副将,在这天下,微不足道。

若他是一国之君,当为黎民谋生,但他非也。

“韩喜所言,诸位都听见了。”

“章邯。”

赵封再次启齿。

“请主上指示。”章邯即刻回应。

“把这些人暗中编入军队,随我们一起前往渭城。”赵封严肃地说道。

“不过几百人,容易得很。”

“我已安排他们混在运送辎重的队伍里,而且所有人员都是我们旧部下的亲信。”章邯答道。

“就交给你处理了。”赵封点头应允。

几百人的规模,即便暴露也无伤大雅,毕竟只是些仆役罢了。

“魏兄。”

赵封转向魏全。

“主上。”

“如今我已效忠,再称兄道弟实不敢当。”魏全脸色微变,慌忙说道。

见此情景,赵封心中泛起一丝异样,但最终什么也没说出口。

“我现在成了副将,可以有百名亲卫。”

“替我在都尉营的老弟兄里挑选一百个忠诚可靠的勇士作为我的亲卫。”赵封吩咐道。

按照军规,唯有主将才可组建亲卫,且能统领五个百人小队,总计可达五百人。

然而,副将是没有这种资格的。

不过赵封这个副将与众不同,他拥有十级爵位,属于特例。

根据爵位规定:

左庶长可配备一百私人武装,在军中称为亲卫。

这是李腾透露的信息,虽不合常规,却是王室对有功之臣的恩赐。

“属下遵命。”魏全毕恭毕敬地接令。

“谈谈军中兄弟们的都尉以下的升迁情况吧。”赵封又望向罗华。

对于都尉以上的职位,赵封心中已有数;而都尉以下,则需先上报中军司马后再决定晋升,因此赵封并不知情。

“主上。”

“这次攻克韩都之战,是您带领我们率先突破城门的,首功非我们莫属;后来俘虏韩王,又是我们这支队伍立功,功劳极大。”

“我们原都尉营也是全军中晋封最多的一个单位。”

“有九人被授予军侯,十五人成为五百主,还有八十九人荣膺百将之职。”

“当然,也有许多未因军功升官的人顺利晋级一级爵位。”罗华兴奋地说道,同时目光灼灼地注视着赵封。

他自然明白其中的意义。

他们所隶属的都尉营之所以能有如此多的人得到晋升,全因赵封实力强劲且勇猛。

“我们都是同一个都尉营出来的兄弟,往后也要保持联络。”赵封意味深长地对众人说道。

“请主上安心。”

众人立即回应。

赵封的目光转向韩喜。

“在。”韩喜迅速俯身回答。

“你对渭城熟悉吗?”赵封问。

“曾随韩王到过渭城一次。”韩喜答道。

“那你可知渭城有哪些隐蔽的地方?最好是人迹罕至之处。”赵封说道。

“主上。”

“这样的地方很容易找到。”韩喜马上回答。

“很好。”

赵封满意地点点头:“你帮我找几处隐蔽之地,日后用来训练我的死士。”

“奴婢遵命。”韩喜立刻点头答应。

“主上。”

“属下有一事不明,或许有些冒犯。”章邯此刻欲言又止。

“讲。”

赵封注视着章邯。

“如今您已升任副将,虽非一人之下,但在军中地位极高。

为何还要培养死士呢?”

“这可是大忌,若被发现,上奏朝廷,主上必有大难。”章邯满脸忧虑地说。

听罢!

其他人也神色紧张起来。

豢养死士确实是做臣子的大忌。

即便没有明确律法限制,一旦被察觉,难免会被怀疑有不忠之心。

虽然豢养死士并非赵封独有,天下诸多有权势者都这么做,绝不在少数。

而在秦国,死士还有一种特殊的称谓——门客。

昔日秦国门客最兴盛之时,当属吕不韦,他府中曾养三千门客。

之后便是嫪毐。

依靠秦太后赵姬的宠爱,他受封长信侯,建府后豢养了数千门客,后来这些门客成了他起兵反叛的资本。

正是自那时起,

秦王成年亲政后颁布诏令,规定大秦官吏不得再豢养门客,违者严惩不贷。

自此,豢养门客之风逐渐减少。

然而,那些权贵依旧私下或多或少地豢养,只是规模不大,也不那么公开罢了。

“我养死士,是为了将来。”

“圈养之后,死士的忠心与否,我都能洞察。”

“你们不必担忧泄露之事。”

“即便是你们,我也能看穿。”

赵封徐徐道来。

未来景象如何,天下无人知晓,唯独赵封心中有数。

他深知,秦朝末年,必将覆灭。

若此刻言明,必无人信。

再说,赵封亦无须多言。

“洞察忠心?”

众人瞬间领悟赵封话语中的深意。

洞察忠心,这是怎样的能力?

想起赵封赋予他们的神奇之物,以及那凭空招来的物件,他们内心更加敬畏。

“属下明白了。”

章邯连忙跪拜。

“行了。”

“这些事就这么定了,你们各自去准备吧。”赵封对众人说道。

“诺。”

众人恭敬领命,随后逐一退下。

待众人离去后,

赵封迈步走向殿外。

夜色已深。

殿外,百名精锐守护。

明月当空,洒下浅浅月光。

“今日是娘的生日,不知娘和妹妹她们可好。”

“离家快十一个月了。”

“从前在后勤部时,还盼着两年后退伍回家,谁知调入主战营,更未曾想到如今已是大秦副将。”

“这样的消息,恐怕连娘她们听了也不会相信。”

“也不知何时才能回去看看。”

“自出生以来,这是我头一遭没能与妹妹一起为娘庆生。”

赵封仰望明月,脸上泛起思念之情。

不知不觉间,

他离家已近一年,不知不觉中加入主战营,更是在不知不觉间因战功升任副将。

若这些消息传回村里,必定令全村人惊讶。

望着明月,

赵封觉得,此刻母亲和妹妹或许也正凝视着它。

目光一转,沙村!

月光之下,

赵母正坐在院中缝补衣物,赵颖则在一旁研磨草药。

“娘。”

“我都说了待会再来缝,你赶紧进去歇息。”

“今日可是你的寿辰,晚间女儿特意为你精心准备了一餐,虽不及你儿子做得那般美味,却也算得上用心。

如今你且安心入睡,好好休养。”

赵颖轻声对仍在忙碌缝补的母亲说道。

“好好好。”

“娘知道颖儿孝顺。”

“可娘真的难以入眠啊。”

赵氏放下手中的衣裳,慈爱地朝赵颖笑了笑。

“娘。”

“你身子本就单薄,这般深夜还不去休息,怕是撑不住的。”赵颖担忧地劝道。

“娘并不如你说的这般柔弱。”

“只是在想念你大哥罢了。”

赵氏微微一笑,仰头望向天边的明月。

“你们刚满十六,每次娘都会为你们庆祝寿辰,而你大哥总能想出新花样逗娘开心。”

“这次娘的寿辰,他却不在身旁了。”赵氏面露思念之情。

“娘。”

“只需再过一年,哥哥就该回来了。”

“到时候咱们一家还能团圆。”赵颖笑着安慰道。

“嗯。”

赵氏点头应允,眼神中满是牵挂:“等你大哥归来,我们永远一家团聚。”

就在母女俩交谈之际。

院外悄然出现一道身影。

赵颖听见响动,抬眼望去,立即起身唤道:“吴老伯,这么晚了,您怎会至此?”

赵氏的目光亦随之投向门外。

“你们不是托我打探赵封的消息吗?适才我在军营里的熟人捎回一封信,恰好提及了他的消息,不过不知是否重名。”吴里正略显迟疑。

今日更是赵氏的生辰。

他犹豫着不知该不该讲。

“吴老伯请进。”赵颖连忙上前拉开院门。

赵氏也察觉到吴里正脸上的踌躇。

“里正,有事但说无妨,不必顾虑。”赵氏平静地说道。

“这件事说来倒是好事。”

“后勤军中有个叫赵封的立了功劳,听说是刺杀了韩国的主将,名字已经传遍了全军。”吴里正微笑着说道。

“接着呢?”赵氏急切地追问。

“韩国的主将被杀了,这是大事啊,所以……所以那个赵封就被调到了主力营去了。”吴里正看到赵氏忧虑的表情,又补充道。

听罢此言。

赵氏的脸色顿时大变。

“主力营,主力营。”

“那可是要去前线打仗的。”

“难道真是封儿?”赵氏内心十分不安,脸色也愈发难看。

“赵家的,你也不必太过担忧。”

“或许只是重名重姓,并非是你家那个赵封,别瞎猜。”吴里正赶忙劝慰道。

“娘。”

“吴爷爷说得对,我哥那点本事哪能杀得了韩国主将,一定是重名重姓的人,大军几十万、上百万,这种情况很常见。”赵颖立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