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既已平定,秦朝统一华夏后,军功制度便失去了意义,曾经崇尚武力的国家就此瓦解。
即便秦始皇健在,还能统领百万大军安定天下,可一旦他驾崩,局势便难以控制。”
“内部隐患,实在巨大。”
然而此刻,
赵封虽知晓历史,却也洞察到秦朝未来因军功制度而生的弊端。
该怎么说呢?
眼下看来,这问题无法解决。
如今军功制度确实促进了大秦统一,实为利,而非弊。
关键在于未来的走向。
“上将军,请接旨吧。”蒙毅转身对王翦说道。
王翦同样十分严肃,躬身行礼后双手接过圣旨:“臣王翦,代表蓝田大营锐士恭迎王诏。”
“大王有旨。”
“自即日起,上将军领兵回营,驻扎咸阳。”蒙毅再次正色说道。
“臣领旨。”王翦立即点头。
“这次我带来了三道圣旨,其一是给上将军的这份,其二是给主战营李腾将军的,最后一份则是专门赐予此次灭韩的最大功臣。”
“不知赵封都尉是否在军营之中?”蒙毅环顾四周,高声问道。
“都尉赵封,速速登台!”
王贲立刻喊道。
“都尉,轮到你了。”
章邯、魏全等人满怀期待地注视着他。
在此时此地,他们依然称呼他为都尉,而非主上。
在这众目睽睽之下,赵封略显紧张,但更多的是兴奋。
秦王的封赏旨意不仅意味着职位提升,更如同开启宝藏一般令人向往。
在众多目光的注视下,
赵封缓缓向点将台走去,步伐稳健,毫无慌乱。
整个校场上的士兵们也都对赵封充满兴趣。
蓝田大营里,赵封斩杀韩军主帅、攻破韩国国都、俘虏韩王的威名早已传遍四方,声望颇高。
“果然和传闻一样,这位赵封都尉竟然这么年轻。”
“是啊。”
“如此年纪轻轻,却建立了如此惊人的功勋。”
“这次封赏,赵都尉必将成为我们蓝田大营最年轻的将军了。”
……
看着赵封缓步登上点将台的身影,军营中的将士们心中无不震撼。
谁能想到赵封竟这般年轻?
更没想到如此显赫的战功竟全由他一人建立。
在无数目光注视下。
赵封登上高台,来到王翦面前。
“末将拜见上将军。”
“拜见王使。”
赵封恭敬行礼。
“秦王诏命!”
“都尉赵封听旨!”
蒙毅毫不迟疑地取出另一道诏书,高声宣读:
“臣赵封敬聆圣旨。”
“吾大秦兴师伐韩,在作战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功臣。”
“阅战报后,独赞赵封为佼佼者。”
“从后勤转战前线,面对困境无所畏惧,率军对抗韩军精锐,坚守不退,战而不溃,彰显秦人士兵无论身处何职,均有赤诚之心,赵封正是这样英勇之士,粉碎敌军断粮之计,令寡人铭记于心。”
“赵封,乃秦之勇将,秦之猛士,堪为典范。”
“赵封之功,杀暴鸢,破韩都,斩韩相,擒韩王,功劳卓著。”
“依吾大秦军尸体,应予重赏厚封。”
“特升赵封为副将,统领五万大军,协助主将镇守颍川。”
“晋爵四级,封左庶长,年俸五百石,赐良田千亩,免两年赋税,未发之薪金以左庶长之禄补足其家。”
至此,蒙毅的声音戛然而止。
显然诏书已宣读完毕。
“秦王,气魄非凡。”
听到这份诏书,赵封先是一怔,随后面露喜色。
虽然赵封的战功确实该得此封,但按照军功制度,能获此封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都尉以上的将领中。
都尉之上即称将军。
将军不仅是职务上的提升,更是身份的飞跃,即便不再领军,仅凭这一身份也可在地方谋得优职。
如今赵封被封为副将,年仅十六岁便身居高位,在当今的大秦乃至整个天下,恐怕无人能及,无人能在如此年纪享有这般权势。
并且……
十级左庶长的爵位,是可以世代相传的,土地也能留给子孙继承。
到了这样的地位,才算是真正的新兴贵族。
十级爵位就像一道门槛,许多人穷尽一生也无法跨过。
然而赵封得到了,据他所知,军中的许多万夫长也停留在八级或九级爵位,未能突破十级这一关卡。
左庶长这个职位的价值不言而喻。
“赵将军,还不向陛下谢恩接旨?”看着愣在原地、喜出望外的赵封,蒙毅笑着提醒道。
他走上前,将圣旨递给赵封。
赵封回过神来,跪下叩首,双手接过圣旨,朗声说道:“臣赵封,感谢大王厚恩。”
“赵将军请起。”
蒙毅一笑,将赵封扶了起来。
随即,他一手拉住赵封的左臂,朝点将台边走去。
接着,他将赵封的手高高举起,大声宣布:“从今日起,赵将军便是我大秦最年轻的将军,也是天下最年轻的将军,他的英勇事迹必将广为流传。”
“奉大王之命。”
“赵将军自后勤部队起步,展现出我大秦将士的悍勇,进入主战营后更是奋不顾身,无惧生死,战绩无人能及。”
“赵将军晋升,完全依据军功制度,他的功绩将在全军传颂,以此激励众将士。”
“因此,赵将军入伍不到一年,凭借战功升任将军。”
“凡是我大秦勇士,不论出身,只要为国杀敌,为国建功,都有机会加官晋爵,直至高位。”
话音刚落,仍在全军中回荡。
当所有人都听得清楚明白之后。
校场上。
每一个士兵的眼中都燃起了斗志,望着赵封的背影,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大秦尸体,大王尸体。”
“大秦尸体……”
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直冲云霄,震撼天地。
大秦军威尽显。
“以我为例,树立榜样,激励全军。”
“不愧是未来的秦始皇,懂得榜样的力量。”
“以我的战功鼓舞全军,定能让无数勇士无所畏惧,为自己的前途拼死奋战。”
“大秦的军功制度,真是厉害。”赵封也不禁赞叹秦王这一招的精妙。
如果换作是他处在上位,或许也会这样做。
赵封出身于后勤部队,原本并无显赫背景,只是一介平民投身行伍,却在短短一年内跃升至今日的地位,实在值得全军上下宣扬鼓舞。
喧哗声渐渐平息后,王翦上前一步,严肃地喊道:“王贲!”
“末将在!”王贲立即挺身而出。
“整军出发,前往蓝田。”王翦果断下令。
“遵命!”王贲领命而去。
随后,王贲立于点将台上,抽出佩剑,传令道:“曹将军、张将军,拔营返回蓝田。”
“遵命!”两位副将随即回应。
紧接着,十万大军开始井然有序地解散,启程返回秦国的大本营——蓝田。
在外征战的日子,每日所需的粮草辎重数量庞大,无疑是在消耗国家实力。
而撤回营地休整,既能节省物资,又能巩固国力。
自古以来,作战便是耗费财力之事,如同倾尽家财一般。
秦国之所以能支撑下来,得益于蜀地丰富的粮食供应以及关中的粮仓储备,多年来积攒了大量的粮草与武器装备,这正是秦国实力所在。
关中地区作为重要粮仓,郑国功不可没,难怪秦王对他格外重视。
即便到了秦朝末年,关中依然是富饶之地,引得各方势力觊觎。
“赵封。”
待王贲奉命行动之后,王翦走向赵封。
“上将军。”
赵封立刻拱手施礼,眼神专注地看着王翦。
“关于你的事情,我会尽力促成,但若未能如愿,你也莫要怪罪于我。”王翦语重心长地说道。
“不论结果如何,我绝不会责怪上将军。”赵封笑着回答。
“你能明白就好,不过你切勿轻举妄动。”王翦注视着赵封,再次意味深长地嘱咐道。
其中的含义,只有王翦和赵封自己清楚。
“若上将军能够成功,则我必听从吩咐;若不成,我也定不会袖手旁观。”赵封坚定地回应。
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连自己的女人都不敢守护,一味屈服于权力之下,还能算作男子汉吗?
赵封绝非这样的人。
属于他的东西,他一定会拼尽全力去争取,就算触犯权威也在所不惜。
听到这句话,王翦深深望了他一眼,既有忧虑,也带着一丝欣慰。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女儿得到了这样一个重视她的人,作为父亲的王翦心中也感到一丝宽慰,但随之而来的忧虑却让他隐隐不安。
身为大秦的上将军,朝廷中权势极重的大臣,王翦从未有过这般沉重的心绪。
站在一旁的蒙毅听到了王翦与赵封的谈话,脸上露出一抹复杂的神情。
尽管他年纪比王贲还小一些,二十出头,在朝廷里并没有真正占据高位,但作为蒙家的后代,他在朝中还是有一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