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 作品

第41章 疲秦之计

能站在这里的皆是秦国重臣,个个都是精明之人,又岂会不懂察言观色。

嬴政并未放下军函,而是继续往下读。

待看完,他的神情愈加惊诧。

“攻破城池的将领,是都尉赵封,他立下了头功。”

“斩杀韩新任上将军曹义,又除掉韩相张平。”

“又是他!”

阅毕军函,嬴政面上亦浮现出一抹惊异之色。

自秦国对韩开战以来,出现在嬴政眼前的这个名字最多的,既非王翦,也非李腾,而是这军函中再度出现的赵封。

出身后勤军,调至主战营效力。

如今竟再显锋芒。

“看来,天佑我大秦,赐予孤如此勇猛之将。”嬴政心头一笑,心绪渐稳。

随后望向殿内群臣。

“上将军奏报,韩都已陷。”嬴政微微一笑,对群臣说道。

话音刚落。

大殿群臣齐齐一震,露出兴奋之色,随即朝嬴政跪拜:“臣等恭贺大王。”

“韩,诸国之中最为弱小。”

多年来我秦国不断侵蚀其国土,如今灭其国不足为奇。”

“韩都虽陷,但还有件事李腾未曾告知孤。”嬴政缓缓开口。

群臣脸色微变。

然而,尉缭立即上前,谨慎地询问道:“请问大王,莫非韩王有何异常?”

“你自个瞧瞧。”嬴政随手把军报递给赵高,赵高随即恭敬地捧给尉缭。

尉缭展开一看,先是冷静的表情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后看到最后,眉头微皱。

王绾与其他大臣的目光齐刷刷投向尉缭。

“大王。”

“即使韩王成功离开了韩都,他也绝无可能离开韩国本土。

如今韩都已经陷落,四周皆是我大秦精锐,就算有数万大军也难以突围,更别提仓皇逃窜的韩王。”

“只要李将军加强搜捕,必定能找到韩王。”尉缭郑重其事地说道。

“韩王既然选择逃亡,必然早有应对搜寻的计策。”

“倘若真让他逃脱,对我国而言必是隐患。

若让他逃至赵国,借其名义兴兵,那么我大秦夺取韩国领土便会面临动荡。”李斯神情凝重地说。

听到李斯的话,王绾等人脸色同样变得严峻。

“父亲。”

“韩王若逃,后果不堪设想。

孩儿有一计可献。”扶苏挺身而出,虽然年少,却显得十分自信。

“讲。”

嬴政瞥了这个长子一眼,眼中流露出几分期待。

如今扶苏已满十四岁,嬴政正在重点栽培他。

“孩儿认为,韩王逃走是因畏惧我大秦的惩罚,他或许以为父王擒获他后定会施加严刑。

要让韩王现身,只需父王下旨昭告天下,表明只要他归降便能蒙受恩泽,相信韩王必会出现。”扶苏诚挚地说道。

不曾想,他话音刚落。

嬴政原本期待的眼神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丝失望。

王绾神色一变,有些担忧。

“此事。”

“上将军当能妥善处理,无需孤多加催促,他会捉拿韩王。”

“尉卿,若有上将军的消息传来,你即刻奏报与孤。”嬴政并未理睬扶苏,而是转向尉缭说道。

“臣明白。”尉缭立刻领命。

但此时,见父王未采纳自己的建议,扶苏疑惑问道:“敢问父王,可是孩儿之策不妥?”

“若是普通的韩臣百官,给予优待尚且可行,但韩王乃一国之主。”

嬴政瞥了扶苏一眼,语气里透着几分教诲的味道开口道:“所谓招降的恩惠,在他心中能比得上那份深仇大恨吗?”话音刚落,扶苏的脸色微微变化,略作沉吟后便向嬴政深深一拜:“父王所言极是,儿臣已明悟。”嬴政轻轻点头,未再多言,只是淡淡道:“相邦。”“臣在。”王绾连忙应答。

"扶苏虽拜淳于越为师,然于政事尚有不足,还需您多加指点。”嬴政又转向王绾嘱咐道。

“请大王宽心。”王绾拱手答道,“教导太子本就是臣的分内之事,臣必竭尽全力,助太子早辅大王。”嬴政又唤尉缭:“军报想必你也看过。”“是。”尉缭点头,“破韩之功,赵封居首,斩杀韩新任上将与相国。”

“你觉得该怎样封赏?”嬴政看向尉缭问。

"破城首功,都尉及以上官员可升一级,爵位进两级。

不过……”尉缭恭敬答道。

"不过什么?”嬴政目光如炬地看着他。

"臣以为,待韩国完全平定后再行赏赐更为妥当。”尉缭微笑道。

"赵封?”李斯饶有兴致地插话,“那个从后勤转调至战营的赵封?”众人听罢,都将目光投向尉缭。

若换了其他将领,或许不会引起太多注意,但赵封不同。

当日朝堂之上,一名后勤出身的士卒竟斩杀韩上将军,此事令人印象深刻。

如今,赵封的名字已在朝堂广为人知。

"没错,正是此人。”尉缭笑道。

"赵封竟能有这般本事,竟夺得头功?”李斯依然不信。

"军报有据,经过核查无误,绝无虚假。”尉缭笑着解释。

他对自己掌控的军功制度颇为自信,战事一起,他会安排专人记录战功,并由中军司马复核。

李斯闻言拱手向嬴政贺道:“恭喜大王,此子实乃难得的人才。”

秦王微微含笑:

"此乃一勇将,孤观其行径,竟与昔日秦国之某人相似。

"

此语既出,满朝文武尽皆侧目。

……

"众卿以为寡人于其身上见着谁的影子?

"秦王轻扬嘴角,反问群臣。

尉缭亦微笑,出列直言:

"敢请大王明示,莫非大王是在赵封身上瞧见了昔日武安君的风范?

"

闻此言,秦王纵声长笑:

"哈哈……

"

"尉爱卿智计过人,果然名不虚传。

"

"确实,寡人确实在赵封身上看到了武安君当年的风采。

"

此话一出,原本未留心此事的群臣也纷纷投去惊异的目光。

虽然白起曾因罪被昭襄王赐死,但朝中皆知,如今的秦王极为敬重这位昔日名将。

而今秦王竟以武安君之名赞誉赵封,足见对他的看重。

"大王有此感悟绝非空谈,赵封之能确实与武安君昔日之事相仿。

"

"当年武安君也是从无名小卒起步,靠军功一步步成为我大秦统帅,这种成就无人能及。

"

"而赵封初显身手便已超越武安君当年,他出身后勤军,今日又立新功,实属罕见。

"尉缭笑意盈然道。

"那么,关于韩灭后尸体行赏之事,尉爱卿有何见解?

"秦王再度询问。

"臣启奏大王。

"

"战功封赏不仅限于个人,应涵盖所有有功将领及锐士。

"

"锐士之评定可由中军司马裁定,而都尉以上者还需少府参与,并最终由大王亲自决定。

"

"待韩国尸体,中军司马将所有战功上报,届时一并予以嘉奖。

"尉缭毕恭毕敬地说道。

听罢此言,秦王颔首赞许:

"尉卿所言甚是,就按你说的办。

待韩王落网,韩国彻底覆灭后,再行封赏。

"

"大王英明。

"尉缭高呼。

此时,秦王目光扫向一直沉默不语的一位大臣。

"郑卿,为何默然不语?

"秦王笑意吟吟地看着他。

闻得此言。

郑国神情间满是愁绪,脚步沉稳地走出,随即直挺挺地跪在嬴政面前。

“臣有事恳请大王垂怜。”郑国深深叩首。

“郑爱卿于大秦、于寡人而言,功劳甚巨。”嬴政摆手示意,语气中充满信赖。

仅从“必准”二字便可感受到嬴政对郑国的看重。

当然,这不仅是出于嬴政的偏爱,更是因为郑国才能卓著。

说起来,郑国与秦国的关系,以及他与嬴政之间的君臣情谊远非表面那么简单。

他本是韩国人,更是韩尸体室派来的卧底,意图通过拖延消耗秦国国力,使秦国永远无法对韩国发动进攻。

兴修关中大渠正是疲秦之计。

然而,韩尸体室终究低估了人心的力量,也低估了一个立志造福天下的开渠大师的决心。

来到秦国后,郑国认识到国家存亡虽重要,但若能实现华夏统一则更为关键。

他深知,关中大渠建成后将极大改变秦国乃至整个天下的格局,关中将成为粮仓,支撑天下安定。

最终,他成功完成了这一壮举。

历史上,秦国得以统一天下,关中粮仓功不可没,而郑国渠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秦王以郑国之名命名大渠,可见对其寄予厚望。

“臣恳请大王善待韩地百姓,莫加苛责,一视同仁。”郑国伏地恳切地说道。

嬴政并未立刻回应,而是缓缓起身,走到郑国面前,伸手扶起他,说道:“寡人的抱负,爱卿应当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