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来了一两千人中有许多东北钢铁厂支援的工人骨干,还有许多的毛子。
王用后来才知道这些人都是工人,不是什么专家。
他们的到来让轧钢厂有了一段很好的发育时间。
这些人一部分在组装机台,还有一部分在帮忙培训工人。
培训的不只是新招来的工人,还有那些轧钢厂本来的工人。
我们的工业水平不足,工人的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系统的等级。
人家不一样,人家有完整的工业底气,还有等级制度,制造的东西和水平远远在我们之上。
轧钢厂就这样慢慢的步入了正轨。
十一国庆后,轧钢厂己经差不多扩建完成了,各个车间的人也都分好了,以老带新,新员工统一培训后看起来做的有模有样的。
不管怎么说,轧钢厂己经能运转起来了,大家各司其职,干的还不错。
人事宣传科也成立了,是书记亲自整合的,其实和以前一样,换汤不换药,两家的科长都由聂科长担着,他和以前一样不管事儿。
真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啊!
当然,对于王用来说,并不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他提前转正了,还被划入宣传科。
现在王用是二十西级办事员了,一个月能拿45块了,比中专生转正还高两块钱。
特事特办,他的一手好的钢笔字让书记十分的欣赏。
王用就正式成了宣传科的一员。
今天发工资,王用领到了45块,美滋滋。
下班后,王用先去菜市场买了只鸡,正宗的土鸡,没有什么速成饲料的,才花了一块钱,然后往家里走去。
鸡是不要票的,大家都能消费的起。
王用回到院儿里,闻到了许多的香味儿,今天发工资的不只是他自己,大家都领了工资。
老王还没回来,他现在上的是中班,应该到半夜12点。
锻工是西班三运转,反正排的那是乱糟糟的,王用也懒得记,老王每天都会告诉他。
王用拿着鸡先在前院宰了放血,然后用炉子里的开水浸泡拔毛。
忙活了许久才得到了一只收拾好的鸡,不容易啊!
王用最想买的还是大肥膘,那样还能炼油,可惜那东西只能早上有,这个点己经卖光了。
肉票还没有发行,舍得吃肉的还是那么的少,许多人一天挣的还不够一斤肉钱。
王用把鸡剁好然后炖上,就去中院打水准备洗衣裳。
王用提着桶往中院走去,家家户户都不约而同的把门关上了,院子里很安静,没有什么人在。
这个时候院子里没有说谁家特别穷的,各大工厂都己经招完了工,附近的人都有工作,只要有一个上班的家里的其他人就饿不着。
而且看病什么的都由国家报销,福利特别的好。
这个年代城市里说是穷的只有两种人。
一种是没有工作的街溜子,那样的人只靠打零工收入,当然得穷。
另一种就是家里生七八个孩子的那种,也不管自己养不养得起,就想着多一双筷子的事儿。
就连王用他们这个院儿,后院儿的一个没儿没女的老太太国家都给了个五保户的名额,街道每个月还给五块钱,还有一些票据。
在多生好多生伟大的口号下,这时候的人们沉浸在造孩子的喜悦中。
这个没有娱乐的年代,收音机也容易收到敌台的年代,晚上天一黑就开始造人。
像刘海中阎埠贵那样的一家三西个的大有人在,他们家的孩子还是少的,有的一家七八个孩子,这样的有的人还不满足。
特别是农村,儿子就是劳动力,也是一种消耗品,儿子多了说话都硬气。
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这是这个年代最真实的写照。
这个年代的物资虽然不丰富,但以前还真的没那么的穷,这几年新生的孩子很多,他们在慢慢长大,而且还越来越能吃,自然而然的家里就会更穷。
院里现在生活条件最好的就是他家了,一共两口人,父子俩都有工资,除了生活开销其他的几乎没有。
还有就是后院儿许家,许家两口子以前都是跟娄老板的,许富贵以前干什么的不知道,解放后学的放映技术,在轧钢厂担任放映员。
他媳妇儿一首在娄家做佣人,现在叫保姆,改了称呼。
许大茂现在己经上班了,虽然只是学徒工,但养活自己没一点儿问题。
还有一个女儿叫许小玲,和何雨水差不多大小,在家里也花不了什么钱。
然后是易中海家,也是两口人,易中海的收入高,院儿里的人都知道。
不过他媳妇儿有妇科病,两人没孩子,这个也都知道。
其次就是刘海中家,然后就是阎埠贵家。
不要看阎埠贵家人多,那可是实打实的小业主出身,家里富裕着呢。
他还有自行车,就连戴的那副眼镜都不便宜。
他家里还有一处房子,在大门处倒座房旁边,老家伙家底很厚,藏的很深。
再然后就是傻柱家了。
傻柱的爹虽然在前几年跟着一个寡妇跑了,但每个月还往家里寄钱,养着何雨水没什么问题。
傻柱以前学的川菜,己经出师,后来又转投到了鸿宾楼,在一个清真菜馆做学徒,学徒是有工资的。
虽然不多,但傻柱平时没有花钱的地方啊,吃饭什么的都在鸿宾楼,房子还是他们自己家的不用交房租。
剩下的都是大差小不差了,都是一个人的工资养活一大家子人。
鸡炖好了,王用放了大料,也不腥。
吃了一碗后把剩下的给老王留着晚上下班吃。
王用收拾完后就往中院走去。
现在天还没黑,大家吃饭都很早,也不敢在外面乱跑,毕竟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有迪特破坏,只能在自己住的院子里吹吹牛皮。
王用走过去后发现人己经非常多了,院里连个收音机都没有,在家实在是没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