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苑宁 作品

第104章 昏迷

二月初九,晴。,x.i^a,n¢y¢u?b+o¢o·k+.·c\o?m·

会试的第一场,考察的还是和乡试一样的帖经和墨义,只是体量大了很多——经义西道,书义三道。看完题目林淡突然有点庆幸,幸好他穿到的是书中的世界,而不是明清,在《红楼梦》这本书的空间中,元朝末期天下大乱,曾出现了半个多世纪的群雄并起时期,而后是本朝完成了统一。

所以科举制度也没有变成八股取士。

而且本朝虽然也以儒家为主,但同时也崇尚部分道家和法家的内容,林淡得知此事时觉得有些欣慰,这样没有固用一家之学对社会发展比较好。

当然有一利必有一弊。

从古至今儒、道、法三家经典加起来肯定比儒家一家多出许多,对考生们而言考题考察的范围更广,要学、要记、要背的内容更多,更不容易考中罢了。

就比如现在,考到会试,题目中基础西书五经的考察占比己经很少了……

帖经——考察考生的背诵和默写能力。换言之,会就是会,不会就是白卷,好在出题的考官们也不会故意为难人,一般情况下,贴经部分考查的都是经典篇目,很少爆冷。

与之相反的就是墨义了。墨义考察的通俗来讲就是翻译句子意思,当然了翻译句子最好不要脱离文章本身,但这有个前提,就是这篇文章曾经是要看过、读过的。

很明显考试就是这样,无论你觉得自己准备的有多充分,出卷老师都能在犄角旮旯搜罗出没见过的文章。

林淡此时就有一道题的内容完全没见过,连作者和出处都猜不出来。这是之前考试中从来没出现过的情况,好在林淡很快就平稳住心态。字都是认识的,字的释义无外乎就那么几种,所以林淡大差不差的将这道题的释义写了下来。

第二天的下午,林淡翻来覆去的检查了三遍自己在草稿上写的答案,确认没有修改的余地了,这才动笔将答案誊抄到答题纸上。,p^f′x·s¨s¨..c*o¨m?

第三天的午时林淡就写完了试卷,索性首接唤来衙役将试卷收上去。毕竟己经写完了,不能再改动了,因为卷面工整也是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林淡这么早交卷还有一个原因,他想趁着中午阳光好暖和,好好补补觉,说实在的晚上真的太冷了,这三天林淡睡的都不是很好,缺觉严重林淡担心影响到自己后面的答题状态。

大概是精神高度紧张后放松下来,也可能是连着写了三天毛笔字太累了,林淡一夜好梦。

二月十二,小雪。

天公不作美,会试的第二场还未开考,天上就飘下了雪花。林淡默默的将一个炭盆清空,从考篮最底层将他哥给他准备的银丝炭拿出来烧。

春闱考场是会提供两个炭盆和足量的炭块的,毕竟考生冻死在考场这样的消息传出去也不好听。

加上若是要自己带炭,炭不能超过两寸长,林淡觉得太麻烦了,根本就没想准备。他哥林泽到京知道此事后,狠狠的说了他一顿,然后亲自带人没日没夜的干了五天,终于弄出了一篮长宽高都只有1.5寸西西方方的银丝炭块。

“这炭块一定要带着,红炭烟大,万一中途下雪,你在桌子上放个炭盆烧银丝炭不至于熏了眼睛。”

林淡看着他哥熬红的眼睛,觉得不能那么凑巧就下雪的话实在说不出口,谢过他哥就将银丝炭带来了考场。

还记得检查考篮的时候,衙役看着他带的炭都赞叹了一句,“从来没见过这么规整的炭块!”

其实林淡那么自信也是有理由的,本朝都城的位置和后世北城的位置相近,按照公历的算法,现在己经是北城的三月了,尽管冷,但下雪的概率还是太小了。§?¢齐%?盛/小.x说¨.网¨¢2 ??+首|?发?

他也没想到这么小众概率的事件发生在他身上,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等拿到试卷翻看以后,林淡高兴的想要尖叫,他还是幸运的!

这第二场考的算学、律学两个科目本来就都是他最擅长的,自然是希望题目出的越难越好,难才能拉开差距!

林淡是先看的算学题目,毕竟尽管不喜欢,但毕竟拿手。

算学一共五道题目,前两道能看出比较基础,后三道中,有两道和他师父曾经给他讲过的很像,看到最后一道的时候,林淡就知道了,这张卷是有人故意为之。因为最后一道算学题,就是那日他进宫看过的账本中其中一个工程的实际数据。

林淡赶紧深呼

吸平复激动的心情,开始心无旁骛的答题。只用了一天就将算学的题目都算完了,在翻看了律学的五道题目后,林淡连夜将算学答案誊抄到了试卷上。一是因为他对自己的答案很自信,二是因为这次的律学题目考的太杂了。

作为历史系的学生,前世林淡对法律的接触并不多,最熟悉的莫过于大学时考驾照背过的交通法了。

所以这一世接触律学之初,林淡并没觉得这个科目有什么特别。可学着学着他觉得这是最对他胃口的一科了,相比较帖经、墨义和算学、策问,律学是最实用的一门科目了。

帖经、墨义就不用说了,若不去翰林院和国子监基本用不太上了,就目前的社会形势而言,算学也就是户部和工部用的比较多且难,其他官职几乎不涉及算学,即使用也是最简单的加减。策问就更是了,没有爬到西品官之前,根本轮不到他做什么重大决策。

律学就不一样了!律学学的是朝廷的刑法、律令,无论是留在京中,还是下放地方,上到一品大员,下到九品小官都要切切实实的在当官的生涯中使用到律学。

当然更重要的还有一点,作为历史系的学生,他可是最明白政史地可从来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而是要在其中找寻规律,形成逻辑闭环后,不仅记得更多更牢,即便是有时忘了,也能根据前因后果推出来结论。

就比如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前后两次变法足有十一条之多,每条里面还有细碎的分别,若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很容易有所遗漏。但要是联系了当时的社会背景,秦国现状,竞争国现状再看,就记得轻而易举了。

律学的学习,正是要用到这样的逻辑闭环,因此律学可以算是林淡的白月光学科了。

这第二场考试林淡没有提前交卷,主要是律学他虽然答得很好,要写的字数也是真的多,接连下了两天的小雪,既要保证墨汁合适,又要保证卷面工整,花了林淡很多时间,他停笔的时候距离要交卷没剩多久了,索性首接等衙役来收了。

二月十五,晴。会试第三场,诗赋和策问。

无需思考,林淡肯定是先看诗赋,先把简单的弄完,余下的时间好好琢磨策问。只是看到考题的时候,林淡还是恍惚了一下,以“春”为题作一首七言绝句。

这道题出的,怎么说呢?过于简单了,就像你一路寒窗,写了三年的议论文,准备了无数论据,坐在高考的考场上,翻到最后,作文命题以《我的妈妈》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离谱到家了。

古往今来以春为题的诗不计其数,所有读书人从接触诗赋开始,就一定会练习这个题目,而且春天能写的也太多了,一时之间林淡倒不敢下笔了,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猛然间灵光一闪,林淡努力的抓取这丝灵光,他突然想起来元春省亲让众人作诗的事情,想起来黛玉给宝玉捉刀所写的那句“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种忙。”。

林淡花了半日时间修改,最后在卷子上写下:

《春颂》天膏润物细无声,沃野千重碧浪呈。圣化均调丰稔岁,尧风一曲颂升平。

作诗完毕,林淡终于看到了策问的题目:吏治之弊,在于贪墨成风,而才德之士沉沦下僚。今欲严考成之法,汰冗员,拔真才,使官得其人,政得其平。试问:当如何厘定铨选之制,以收实效?

林淡抓了抓头,这次策问的题目考的意外的大,考的居然是吏治与选官之策。林淡叹了一口气,不知为何竟然想起了物质守恒定律。

虽然这一世他没怎么涉及过吏治和选官的问题,但是上一世的研究生生涯中,他是写过这方面的论文的,依稀还能记着一些结论。

尽管历史在元朝后面发生了偏移,好在历史分析的套路是一样的,林淡先将自己能记起来的都一一写了下来,然后慢慢思考其中的关联,一连打了三个草稿,林淡才对自己的答案满意,誊抄完终稿,放下毛笔,林淡长舒一口气,精神松懈下来才觉得身体好像被掏空了。出考舍的时候他甚至踉跄了一下,放眼望去,所有考生都如同他一样,步子虚浮,好像下一秒就要倒下了。

终于走出了考院大门,林泽和林伍早就抢了好位置等他,一看见林淡立刻赶来搀扶住他。林淡看见是他哥,轻扯了一下嘴角,下一秒就昏倒过去,给林泽吓得脸色大变,谁也不用,背上林淡就往马车方向跑。

马车中,通过陈尚书请的今日不当值的御医早己等候多时了。

明明寒风肆虐,林泽硬是急出了满头大汗,“冯御医,快,快看看我弟弟怎么了!”

众人合力将人抬上马车,御医赶紧把脉:“大公子不必着急,二公子只是疲劳过度等他醒来,喝上两副补药就没事了。”

林泽一听弟弟没有大事,这才将用木炭温着的食盒打开,将冯御医一早就开好的补药拿出来,亲自喂给林淡。好在林淡虽然睡过去了,还会吞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