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试放榜第二日举办鹿鸣宴,不仅作为本次主考官的宋濂来了,本地的父母官周知府也来了。\r?u?w*e+n?5·.-o,r/g`
苏州府年产粮食均在三十万石以上,作为本朝的粮仓之一,也是朝廷税款的主要来源地之一,这两年可谓是风头占尽。
江南一带因着连续两年从春日起就阴雨连绵,洪灾泛滥,只有杭州府因着前朝苏公修缮的水利,受灾轻些,其他几个州府几乎被水淹的颗粒无收。
这时苏州府不仅没有减产,反而有所增收的政绩让周知府得到了皇上的点名嘉奖。周知府没有贪功,在奏折上将来龙去脉一一写清,更是将林栋所书的《元和县乞度牒开杨城湖状》一同上交,首言自己是看到了元和县的修缮成效,才在全境兴修水利。
周知府没有贪功基于三个原因,第一不管是什么原因促成的灾年粮食丰收,这个政绩他是实打实的第一大功,因此并不心疼分给旁人;第二和京城来的宋濂不同,他就是江南人士,对林栋的出身再清楚不过,隐约能猜出来他上面有人;第三就是他的独子并不争气,他还指望着日后林淡平步青云,拉巴一下他儿子呢。
有了周知府的奏折,自然林栋也收到了朝廷的问询折,在写奏折的时候林栋更不会抢儿子的功劳了,他自觉以自己的出身,他的官己经做到头了,大力将自己的儿子夸了一通。+微?趣~小,说′ ′更`新~最\快?
以至于皇上收到折子的时候感叹,“之前只听说这孩子于算学上很有天赋,没想到竟然还懂治水,这倒是于师兄如出一辙了。”
当然了这话林淡并没有听见,如果他听见了,一定会吐槽一句的:好好好,他祖父什么都会,就是可惜不会长命百岁。
鹿鸣宴上,收到了朝廷嘉奖书的周知府,看林淡更是越看越满意,除了可惜不是自己儿子以外,可以说所有的话题都是围绕着林淡。
当然了,这场宴会上受瞩目的本就是前三名,尤其是头名解元林淡。也只有这三个人有资格跟官员们同坐一桌,其他人按照名次依次排序落座。
看似功利但实则也是另种意义上的公平,不看家世相貌,单纯以成绩高低论英雄。不过这新鲜出炉的一百零九名举人,无论坐在那里,都是高兴的,毕竟有了举人功名,就己经有了做官的资格。
相比较于第二名和第三名的拘谨,林淡显得要放松一些,因着周维的关系,他与周知府还算熟络,前几年也常在周家用饭。但也只是放松一点而己,昨日参加过鹿鸣宴的朱怀之己经给他恶补了一番,此刻林淡正等着随时被提问。
“诸位都是此次乡试中的才子,你们的策问本官都看过,今日宴会不妨轻松些,作几首诗,贺今日之喜。,3*8!看·书~网′ ?追?最?新·章_节?”周知府其实没有那么擅长作诗,但不愿打破鹿鸣宴作诗的惯例,提议道。
“那就请周大人说个主题,也让咱们苏州的才子好好发挥一番。”宋濂就是个爱作诗的,乐呵呵的附会道。
林淡悬着的心也放下,只是作诗的话还是不错的,他对自己还算有信心。
“即是秋闱,不妨今日就以秋为题作上几首。”
众人一听也不稀奇,都说淡泊名利,但文人参与文会大多是为了扬名,故此虽然这是宴会并非考场,众人也暗暗起了较劲的心思。
考生们更是娴熟,鹿鸣宴作诗是惯例,肯定都是做了准备的,再说能考中举人的有几个没有点才学,平日里的各种主题的诗,随便在脑子里扒拉一下就能有好几首佳作。
说是即兴之作,其实临场发挥的超不过去五人,就连林淡都拿出了一首平日里的得意之作交上去的,其实让他现场作也是能写出来的,但作为解元到底要对得起自己的名头不是。
因着黛玉的关系,林淡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竹子,今日交上去的也是一篇关于竹子的诗《秋日见竹》:
莫道秋来万物残,此君犹自翠琅玕。虚怀可纳三更露,劲节独凌九月寒。风飒飒,影珊珊,数枝斜倚碧阑干。始知物外真清绝,不在皮相在骨端。
这首咏竹的诗虽比不上前人的传世佳作,到十分贴合林淡的心境。
虽说以秋为题,但新近举人们交上了的也称得上五花八门,《咏菊》《赞秋》《咏竹》占了大半,前三甲的诗作自然不可避免的要放在一起被比较了。
周知府看过一眼就将诗作都给了宋濂,他本人并不擅长作诗,更不想开口评价,宋濂看过诗作不得不承认,虽然只有十西岁,林淡的诗作虽然不
是最有灵气的,但意向确实最好的。
宋濂作为此次乡试的主考官,看着这三首诗感触颇多,想起来三人的卷子,第二名在诗赋是最有灵气的,第三名的杂文写的最为出色,但墨义、帖经和律学这三个林淡都拔得头筹不说,策问林淡更是最有大局观的一个。
即使他这次没有将算学的难度提高,林淡无疑也会高中解元。
得益于他提高了算学的难度,只是将考生们的水平拉开的更大了而己。基本上可以分为三批,第一批里只有林淡一个人,这算学水平真是让人惊叹,其实他不参加科举,就凭这算学都能首进户部了,难怪户部尚书陈大人愿意亲自收徒。
第二批就是这次考中举人的整体水平,虽然后几道难题有的没有写出来,有的写了部分,但基础不错,十成中六成是对的。
第三批就是基础不牢的了,不光难题做不出来,基础题也不能全部答对,当然了这批人中没有一人能够考中就是了。
但周知府和宋知州都为官多年,自然清楚诗赋上的灵气其实对做官没什么帮助,
周知府原本就认识林淡,宋知州也想和林淡搞好关系,一时间两个巨头都拉着林淡说话。
不过人家本就是解元,众人也就是多看几眼,然后恨自己学识不够罢了。但诗作都收上来了,宋知州也不能一句不说,在确定周知府没有点评诗作的意愿后,他自是点评了一番。
鹿鸣宴尾声的时候,宋知州作为本次的主考官,给前十名都送了一套尚好的笔墨纸砚,相对来说周知府就显得小气了一些,只独独赏了林淡一人——一个手把件大小的玉如意。
林淡见过许多玉如意,但这样小巧的还是第一次见,不过这玉如意的象征意义远高于它的实际价值就是了。
至于宴会中的其它考生,得到的就是鹿鸣宴的标配一个荷包了,虽说成了举人老爷,荷包要多少有多少,但是鹿鸣宴上得的荷包到底有些纪念意义的。
鹿鸣宴下午开宴,傍晚就结束了,自有人约着去吃酒,林淡婉拒所有邀约,他赶着回府。
“既然林兄的兄长新婚要吃团圆饭,那我们就不强求了,日后为官相见之日甚多,不急于这一时。”第二名拱了拱手就和旁人一起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