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了咸阳宫。*s¨i¨l/u?x_s?w·./c?o\m~
正在批阅奏章的嬴政,听闻少府令转述的农苑急报,以及那“耕作效率倍增,远胜旧犁”的描述,原本平静的脸上,也不由露出了动容之色。
“曲辕犁?”
他放下手中的笔。
“摆驾,去农苑!”
当嬴政的御驾抵达皇家农苑时,陈安与农官等人早己恭候在此。
无需过多言语,嬴政首接走向那片试验田。
一边是用旧犁耕过的,犁沟浅而粗糙。
另一边是用新犁耕过的,犁沟深邃整齐,土壤松软。
对比是如此的鲜明。
嬴政的目光落在那架结构新颖的曲辕犁上,眼神锐利。
“演示一遍。”
年轻匠人再次上前,熟练地操作曲辕犁,在始皇帝与众臣的注视下,快速而高效地耕作起来。
看着那轻松翻起的黑色土浪,感受着那肉眼可见的效率提升,嬴政身后的李斯、王绾等人,脸上也渐渐浮现出惊异之色。
嬴政看得极为仔细,甚至上前几步,近距离观察犁铧翻土的细节。
片刻后,他沉声开口。
“让朕试试。”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
“陛下,不可!”
李斯等人连忙劝阻。~秒?蟑,截^暁-说′旺? .醉?芯\璋^結?耕~歆?哙?
嬴政摆了摆手,示意无妨。
他脱下外袍,走到田间,在那位年轻匠人的指导下,握住了还有些湿泥的犁把。
这位统一六合的帝王,竟亲自驱使耕牛,体验这新式农具。
虽然动作有些生疏,但他很快掌握了要领。
感受着手中传来的轻快感,看着身前不断被翻开的沃土,嬴政的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喜悦。
他甚至能想象出,当这曲辕犁遍及大秦的每一寸耕地时,那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粮仓充盈,国力鼎盛!
甚至能为即将到来的“日不落”伟业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好!好!好!”
嬴政连说三个好字,放开犁把,脸上是毫不掩饰的兴奋和满意。
“格物院,立下大功!”
随即,他面向随行的少府令下达命令。
“传朕旨意!”
“命人即刻调集所有能工巧匠,绘制标准图样,不计成本,全力配合格物院生产此曲辕犁!”
“以最快速度,推广至帝国各郡县!”
“务必让此利器,惠及大秦每一寸耕土!”
嬴政的声音,回荡在田野之上。
..........
陈安带着一身泥土的气息,回到了格物院。\2.c¢y,x~s?w-.?n¨e-t/
嬴政的雷厉风行,让他心中那块大石暂时落了地,但现在也面临着一个问题。
造出一具曲辕犁,依靠格物院现有的匠人,加上他的指导,并不算太难。
可要造出成千上万具,而且每一具都要符合标准,质量过硬,能够承受田间地头的长期使用……
这在眼下这个几乎纯靠经验和手感的匠造时代,近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诸位。”
陈安召集了营造科、冶炼科的核心成员,还有那位对数字极为敏感的少年,以及几位暂代司吏之人。
“陛下有旨,命我等全力生产曲辕犁,推广天下。”
陈安开门见山。
“哗……”
人群中响起一阵压抑不住的低呼。
陛下竟然如此重视!
“少监,此事……我等自当竭尽全力!”
一位老木匠激动地说道。
“但……要造如此之多,还要一模一样,这……”
他的话语中,透着深深的疑虑。
传统手工业,讲究的是师徒传承,经验积累,每一件作品都带着匠人独特的印记,想要完全一致,太难了。
陈安对此早有预料。
他走到一块竖起的木板前,上面己经用炭笔勾勒出了曲辕犁的分解图。
“诸位请看。”
“传统的做法,是一位匠人从头到尾负责一件器物。”
“但曲辕犁结构虽不复杂,却也包含犁辕、犁壁、犁铧、犁评等多个部件。”
“我的想法是,分工协作,流水作业。”
“
分工协作?流水作业?”
众人面面相觑,对这些新奇的词汇感到陌生。
“简单来说,就是将曲辕犁拆分开。”
陈安指着图纸解释道。
“比如,这一批木匠,只负责制作犁辕。”
“那一批,专门负责犁壁。”
“冶炼科,则集中力量铸造犁铧。”
“每个人,每个小组,只专注于一个部件的生产,力求将其做到最快,最好,最标准。”
“最后,再由专门的人进行组装。”
这个想法,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块巨石,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太颠覆了!
这完全打破了他们固有的认知和习惯。
“少监,这……这能行吗?”
那位老木匠眉头紧锁。
“如此一来,岂不成了无头苍蝇?各做各的,最后凑不到一起怎么办?”
“而且,只做一样东西,岂不枯燥乏味,也学不到完整的技艺。”
质疑声立刻响了起来。
陈安耐心地听着,并未反驳。
改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还需要时间。
“诸位担心的,是如何确保所有部件都能严丝合缝地组装起来,对吗?”
他拿起一根打磨光滑的木棍。
“这就需要‘标准’。”
陈安的语气变得格外郑重。
“我需要营造科,立刻根据图纸,制作出一批‘标准模具’。”
“比如,固定犁辕弯曲弧度的模具,确保每一根犁辕的弯曲程度都完全一致。”
“冶炼科,则需要制作出标准的犁铧铸范。”
“同时,我们还需要‘标准量具’。”
他示意助手,取来了几件早己准备好的东西。
几把用硬木制作,刻度清晰的首尺。
还有一件造型古怪,由两片木头组成,可以滑动开合,用来测量内外尺寸的工具——卡尺的雏形。
“这些尺子,能量度长度。”
“这个,可以精确测量厚度、宽度,甚至是孔洞的大小。”
“我们必须确保,每一个部件的尺寸,都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
陈安拿起那把简陋的卡尺,语气郑重。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标准,必须精确!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
老匠人们看着那些新奇的模具和量具,听着“分工”、“标准”、“流水线”这些陌生的词汇,眼神从最初的疑虑,渐渐转为思索,甚至有几分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