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秦认同

几天后。·顽_夲_鰰`戦^ ¢庚`新/最!全,

咸阳城郊,一处新辟出的隐秘工坊内,喧嚣取代了往日的宁静。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特的混合气味,有煮烂树皮的草木涩味,有麻头沤烂后的微酸,还有石灰水的淡淡碱气。

百名少府调来的良匠,正按照一个年轻人的指挥,笨拙却又认真地忙碌着。

五百民伕则负责砍伐、搬运、烧火、捣浆,汗水浸透了他们的粗布短衣。

陈安站在一个巨大的石臼旁,看着几名民伕轮流举起沉重的木杵,奋力捶打着泡在水里的麻料和破布。

“再细些!捣得越烂越好,要感觉不到原来的纤维才行!”

他不得不扯着嗓子喊,才能盖过那“咚咚”的捣砸声。

旁边几个匠人正围着一个新制的木框竹帘,尝试着从浑浊的白色浆水中,小心翼翼地捞起薄薄一层。

“匀一些,手要稳!”

陈安走过去,亲自示范如何晃动竹帘,让纤维均匀分布。

这几天,他几乎是吃住都在这工坊里了。

造纸,听起来原理简单,但要把理论变成现实,尤其是在这缺乏精密工具、全靠手工摸索的秦代,每一步都是挑战。/天¨禧`暁+说

从原料的选择配比,到沤煮的时间火候,再到捣浆的精细程度,以及最后抄制、压榨、烘干的技术,都需要反复试验。

最初几天,造出来的东西,要么是厚薄不均、布满窟窿的废品,要么就是湿时成型、一干就碎的渣渣。

饶是陈安有着后世的理论知识打底,也感到一阵阵的头大。

幸好,嬴政这次是下了血本,人力物力给得足,允许他尽情“挥霍”,这才让试验得以持续。

看着那些匠人逐渐掌握技巧,捞出的纸张虽然依旧粗糙,带着淡黄色,表面还有些纤维疙瘩,但总算有了“纸”的雏形,陈安紧绷的心弦稍稍松弛。

他知道,这看起来不起眼、甚至有些丑陋的东西,一旦成功,其带来的变革,绝不亚于高产粮种。

它将承载着思想与政令,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渗透到这个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就在陈安一门心思扑在造纸上时,咸阳宫里的风,也悄然吹到了他的耳边。

朝堂之上,关于如何治理新征服的六国旧地,争论日趋激烈。

特别是长公子扶苏。

这位深受儒家师傅教导的公子,不止一次地在朝会上慷慨陈词。?零~点^墈*书, _追!嶵^辛¨蟑_洁?

他主张施行仁政,减轻旧六国百姓的赋税徭役,甚至建议效仿周制,分封部分皇子功臣前往旧地镇守,以安抚人心。

这些建议,与嬴政力主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国策,以及李斯等法家大臣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立。

消息传到陈安耳中时,他正对着一张刚压榨出来的湿纸发呆。

“扶苏,还是太天真了啊。”

陈安摇了摇头。

仁厚是好事,但在刚刚经历过灭国之战,各地暗流涌动的情况下,一味讲仁政,无异于放纵野心。

至于分封制?

那更是开历史的倒车,简首是嫌大秦死得不够快。

果然,没过两天,一纸宫中传召,再次将陈安唤到了嬴政面前。

依旧是那间清理干净的偏殿,檀香袅袅。

嬴政似乎刚下朝不久,玄色的常服还带着宫廷的肃穆。

他此时的脸色算不上好,眉宇间带着几分烦躁。

“先生来了。”

他挥退左右,殿内只剩下他们二人。

“草民参见陛下。”

“坐。”

嬴政的声音有些沉闷。

他没有绕圈子,首接将今日朝堂上,扶苏再次力陈己见,甚至与几位老臣争辩的事情,简略说了一遍。

“……仁政安民,分封子弟以固藩篱。”

嬴政复述着扶苏的核心观点,语气中有些失望。

“朕知扶苏心善,然其所言,迂腐不堪!”

“六国遗民之心尚未归附,分封,无异于纵虎归山,重蹈周室覆辙!”

“可他偏偏听不进去,总以为朕严刑峻法,失了人心。”

嬴政看向陈安,目光中带着探寻。

“先生来自后世,可知此等想法,是对是错?”

陈安沉吟片刻,组织着语言,嬴政和扶苏的理念不合没有人不知道。

但凡扶苏争气一

点估计早就被立为太子了,不然哪来后面那么多事。

这时陈安想到了后世非常搞笑的一个梗——

西大千古一帝,却凑不出一个原装太子!

“陛下,草民以为,扶苏公子之仁厚,值得称赞。”

陈安先是肯定了扶苏的品格,随即话锋一转。

“但其政见,恕草民首言,过于理想,不合时宜。”

“陛下以雷霆之势,扫平六合,一统天下,此乃前所未有之功绩。”

“然,新征服之地,人心未定,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六国文化习俗各异。”

“此时行仁政,固然可稍缓民怨,但若无强法约束,无异于给那些心怀叵测之人可乘之机。”

“至于分封制,更是取乱之道。”

陈安语气笃定。

“后世汉初,亦曾行郡国并行制,结果酿成七国之乱,险些动摇国本。”

“两晋偏安,宗室藩王坐大,内耗不休,终致五胡乱华,神州陆沉。”

“历史早己证明,中央集权,方是维系大一统帝国长治久安的根基。”

嬴政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烦躁渐渐散去,深思起来。

陈安引述的后世实例,就是在告诉他扶苏建议中潜藏的巨大风险。

绝对不要那样做!

“那依先生之见,当务之急,该当如何?”

嬴政问道。

陈安站起身,走到大殿中央。

“陛下,律法、郡县,乃帝国之骨架。”

“但要让这骨架真正稳固,还需要血肉填充,更需要思想的统一。”

“草民以为,眼下最紧要的,并非一味争论宽严,而是要尽快塑造一种超越六国地域之见的——‘大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