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距离上次使团成员训练回京己经过去三日。·晓`说-C¨m+s? ,免~废/越`独?
乾清宫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赵德禄上前扯了扯嗓子,开始了他的每日任务。
话音刚落,董诰就走出队列说道:“启禀皇上,微臣有事禀报”!
“董爱卿何事”?
“皇上,经过工部多日辛勤研究,燧发枪改进技术己初步有成效,研制出射程与威力更甚的枪支,请皇上为咱们新式枪支的款式命名”!
为了区别于英吉利的燧发枪,董诰觉得大清应该有一个更加响亮又独特的名字。
“这么快就研制出来了?不错!不错!董爱卿劳苦功高啊”!
听到董诰的奏报,嘉庆帝顿时有些喜出望外。毕竟这造枪不比其他,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
但是董诰他们能借鉴英吉利国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改造,实在是难能可贵啊!同时他也看轻了古代技术人才的能力。
“微臣岂敢邀功,这些功劳都是工部全体上下的”。
“董爱卿就别谦虚了,尔等的功劳,朕会记在心里的。至于你说的枪支名字朕方才己经想出来了,就叫破虏枪如何”?
“破虏枪”?
听到皇上起的名字,董诰在脑海里思索片刻过,流露出激动的神色奉承道:“皇上,这名字说的不错!破虏枪,寓意击破敌人,彰显其克敌制胜的霸气!微臣佩服”!
“臣等也赞同”!
“甚好,下朝之后,朕要亲自去看看破虏枪的威力,还请董爱卿到时候安排一下”。·0+0¢暁_税-枉- _已_发-布_醉,歆-蟑.结~
升级版燧发枪终于研制出来了,只要他大力发展军事,将来八国联军侵华的场面也就成了泡影。
从此以后,攻守易形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启禀皇上,微臣禀报的好消息可不止这一个”!
“哦?破虏枪成功研制出来就己经给朕很大的惊喜了,难道董爱卿还藏一手”?
“也不算了,昨日破虏枪试发成功后,与此同时,吴敬沐吴大人那边也传来好消息,防弹衣研制出来了,就等皇上您前去验收了”。
自从炼钢术钻研出来后,紧接着好事连连,不仅破虏枪成功试发,防弹衣也成功研制出来,这一切都得益于炼钢术的成功突破啊!
“哈哈,朕怎么说今日上朝的时候有喜鹊在耳边叫呢?原来是双喜临门啊!散朝,朕己经迫不及待地要去查看了,各位爱卿自便”。`小_税′C¢m?s` ~最¢鑫/璋¢踕~更/芯/快*
说罢,嘉庆帝就从龙椅上站起来,准备让董诰带他过去。
“皇上,微臣等也要一睹破虏枪的威力,还请皇上恩准我等一同观看”!
乾清宫的众文武大臣见皇上丢下他们不管,想独自前去验收,这让他们抓耳挠腮。
自从皇上亲政之初,就不断给工部拨款,命令董诰改制燧发枪,如今己大功告成,他们也想知道这所谓的破虏枪威力到底有多大?还能比得上他们旗人的箭厉害么?
“既然各位爱卿想看,那就随朕一起来吧”!
“多谢皇上”!
……
工部实验基地
“皇上请看,这就是最新研制的破虏枪”。
说着,董诰便将手里的枪支双手递到皇上面前。嘉庆帝从他手里接过后,放置眼前细细把玩,这破虏枪相比燧发枪确实小巧了许多。
当然与前世的枪支相比肯定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放在现如今这个时代,己经是相当不错了,至少目前为止,这款破虏枪是暂时能够应付各种危机的。
“拿去试发一下,让朕开开眼界”。
“微臣遵旨”!
从皇上手里接过破虏枪后,董诰命实验的官差上前填上弹药准备开始射击前方不远处的靶心。
“且慢”!
“穆璋阿,你有何事”?
“启禀皇上,咱们满人自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就以狩猎为生,骑马射箭那是无所不能。现如今虽今非昔往,但奴才还是想用弓箭与董大人研制的破虏枪一较高下,请皇上恩准”。
明朝时期,朝廷还是比较重视火器的发展,可清军入关后,康熙时期还比较重视,亲征葛尔丹的时候,火器还派上大用场。可到了雍正与乾隆时期,觉得这火器乃奇淫巧技,登不得大雅之堂。没见他们先辈就算没有火器,也照样可以攻破明军的
防备,打败他们!
现在皇上如此重视枪支的发展,他穆璋阿今日就用弓箭让皇上知道,这奇淫巧技根本比不上他神箭手。
“行吧,既然你执意如此,朕自然不会阻止你。来人,给穆大人上工部最好的弓箭”。
“嗻”!
……
一柱香后,穆璋阿手持弓箭与董诰派出的实验士兵站在一起,前方一百米就是靶心的位置。
“预备!开始”!
话音刚落,穆璋阿就瞄准靶心将手中的箭矢射了出去。
“嘭”的一声,只见穆璋阿的箭矢正中靶心!
“好”!
“好”!
……
瞧了瞧自己的战绩,穆璋阿骄傲地看向皇上,其意思不言而喻,似乎想要皇上放弃枪支的继续研发。
“下面由破虏枪进行射击,预备!开始”!
“嘣”的一声,随着实验士兵扣动扳机,子弹将穆璋阿的箭矢一分为二后正中靶心。
“没想到这破虏枪威力这么高,准度也这么高,果然担得起破虏二字”。
……
“奴才不服”!
“哦?说说看”!
“启禀皇上,这英吉利的燧发枪,奴才也有所耳闻,射程在二百五十米左右,而奴才这箭矢,能高达三百米之远,想必这点破虏枪也做不到吧”?
“穆璋阿,你怎么能拿自己与他比?大清朝谁不知道你勇猛无比。普通人射箭最多不过百米,而你因为天生神力,这才能射出高达三百米的箭矢。但你以为谁能和你一样都是怪物,这可不公平”!
听到穆璋阿提出增加射程,在场的文武百官都觉得他有些强人所难。于是连忙劝解起来,坚持下去可是会得罪皇上的。
“无妨,三百米就三百米!董爱卿,将靶心移至三百米远”!
“微臣遵旨”!
一切准备就绪后,穆璋阿看着三百米之远的靶心,拉紧手中的弓弦首至满月,然后瞄准后将弓箭射了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