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橘为重96 作品

第194章 采珠女、猎虾郎

神仙府?

似有耳闻,因是以风景秀丽闻名。`如.文,惘~ ,免?废,跃*黩!

“谢过居士指路。”

与樵夫分别,沿着山径徐行,不多时便来到了名为黄塘村的村子。

放眼望去多是黄泥垒墙、茅草覆顶的陋舍,间或夹杂几间歪斜的木屋,显得颇为贫穷。

常言道靠山吃山,按理说不该如此。

高歌倒也没闲心去管人家为什么这么穷?转身就乘风而去!

云层之下,登高望远。

阳光正是明媚时,但见山色如黛,远峰衔着金光,如鎏金点翠而成的珠宝。

山外湖泊星罗棋布,溪流蜿蜒而行,最终汇入一片望不到尽头的湖泊,宛如上苍遗落人间的明珠,湖面上跃金浮光,犹如万千金鳞游动,白鹭点水,惊碎一溪云影,湖畔芦苇丛生,风过时沙沙低语。

隔岸枫林未晚,青苔湿绿,野菊尚早,少了几分色彩。

倒是路边百花盛开,金紫交辉,香引蜂蝶,平添了一分春味。

神仙府应是一处盆地,地理环境极为优越,确实风景秀丽、引人入胜,加之古人治水有方,古时曾被称为鱼米之乡、天府之国。

高歌观景入迷,顺势下了云端,落到了一条大河岸边。,艘+飕?暁~税~徃′ `耕*辛\蕞.哙+

恰逢游船经过,付了几枚铜钱便登船赏景。

凭栏远眺,见那水天一色,飞鸟掠群,倒也别有一番风景。

邻座几位书生正高谈阔论,其中一人兴致盎然地讲述着这条大河的来历。

“此河名为禹公河,北接天龙江...”

数百年前,每逢雨季天龙江必泛滥成灾,至两岸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首至宁朝出了位姓禹的治水能臣,上《治水十策》,即使朝廷拨银少数,仍力排万难,亲率民众开山凿河,历时八载寒暑终成。

自此洪水归槽,奔流入洞仙湖,永绝水患。

百姓感其恩德,各乡耆老集资建庙,金身塑像,尊为河神,西时祭祀不绝。

那书生是本地学子,与有荣焉道:“瞧瞧,禹公河不仅能于雨季分洪,更能蓄水,两岸万亩良田皆受它灌溉...”

千秋霸业与百姓何益?

唯有禹公这样的人物,不记青史留虚名,但求苍生免饥寒,一河开,万民活,才可称为大功德!值万民传唱千万年!

高歌亦敬佩此等大丈夫。

随着游船行驶一阵,河水势渐急。

船公紧握竹篙,声如洪钟:“诸位客官留神!前方便是洞仙湖口,水急浪高,还望抓紧舷边竹栏,切莫失足落水!”

闻言,船上众人皆抓稳竹栏。¢齐.盛+晓`税~枉_ +毋′错\内.容-

“哗啦啦~”

水流湍急,声响淹没了谈话声。

游船晃动不定,一时令众人脸色一紧,不觉加重了力道。

好一会。

水势渐缓,己是入了洞仙湖。

那书生本还脸色煞白,这会才缓过劲来,就指着岸边介绍道:“看!那边人来人往处便是禹公庙!河头一座、河尾一座,象征禹公精神生生不息...”

喂!不要过度解读啊!

这分明就是方便方圆十里八乡的百姓祭拜。

船公心里这样想着。

洞仙湖水波荡漾,一眼望不到尽头,乃是这片大陆最大湖泊之一,其存储的水量从未枯竭,当地百姓只会发愁雨季洪涝,从未操心旱季旱涝的情况。

“叔首兄,前方那些人在作甚?”

一名学子指着前方,但见一群精壮汉子各自驾着扁舟,于湖面上搏斗。

字叔首的书生,正是刚才高谈阔论之人,他是当地人,自是对风土人情一清二楚,他笑道:“哦!那叫博水戏,乃是猎虾郎们,为了争夺水域的采捕权,而举行的仪式。”

因是水上驾舟搏斗。

只要谁落水就算输,主要是为了减少流血事件。

“猎虾郎?”

“诸位同学不知,洞仙湖水产丰富,便是灵鱼就有西五种,我们当地人都叫它聚宝盆,而其中有两种灵物亦极为出名,其一为皎魄,其二为螯锷。”

书生侃侃而谈。

“皎魄乃是湖蚌,这可不是小江小河那等河蚌!成年湖蚌大如砗磲,每隔几年便会孕育珍珠,价值不菲,其中上乘者,一颗便值百两纹银!故而出了采珠女...”

但这种湖蚌想要孕育出珍珠

,有很多不确定性,曾有豪商想要养殖湖蚌,不惜重金从采珠女手中购得数十湖蚌,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不仅没孕育出珍珠,甚至湖蚌也随之死亡。

那豪商得出结论,湖蚌不可困于一隅,否则必郁郁而亡。

“螯锷乃是大虾,粗壮如我之手臂,一双大螯可分金断玉,于水下极为凶猛...”

猎虾郎便是狩猎螯锷的好手。

每逢春夏交际之节,便是螯锷采捕之日,故而常能见到湖面博水戏。

“叔首兄...”一位身穿绸缎的书生,附耳小声道,“以小弟的了解,但凡涉及这等巨大利益之事,定然会被当地世家权贵霸占,这些渔民怎么...”

叔首同样小声解答:“你有所不知,早前确实如你所想,甚至不少渔民遭受迫害,可...”

其中一户渔民更被权贵害的家破人亡。

其子侥幸逃脱,又多有机缘,等他再次现身之时,竟己成宗师之境!

更学得一手高深莫测的神功!

他私下里收了不少渔民为徒,不仅传授武功,还教导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道理,最终联合全部渔民的力量,将世家权贵的触手斩断,重新获取了洞仙湖的捕捞权。

“此人名为陆武,后更创办了同源门...”

不仅创办了同源门,还将武馆开遍各地,当地渔民之子,自筋骨长成,必被送入同源武馆习武。

故而团结一致,民风彪悍。

因洞仙湖水产丰富,又少了权贵、官吏、帮派的剥削,故而凡是加入同源门的渔民基本都不缺钱,足够供养自家小子习武。

而习武有成后,又能壮大同源门的实力。

“是以,如今同源门的实力,不比江湖上的名门大派差。”

观叔首的神色,显然也是很佩服这位宗师陆武。

毕竟一般人,可能手刃仇人就退隐江湖了,可陆武却尽心帮衬渔民,为他们撑起了一片天,不必再受他人欺辱。

当是位大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