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杨氏看向徐章谦,后者似有似无地看了眼华兰,随后对杨氏拱手,“母亲,华兰说得对。.优/品¨小?说^网+ /追?最`新¨章!节/”
杨氏笑着摇摇头,“你们这么夸他,夸得他尾巴都翘起来了。”
徐章英罕见地羞赧着低着头,嘴角微微上扬。
徐霖墨合时宜地说道:“小叔,帅!”
徐霖墨在杨氏怀里大笑,眼睛首勾勾地看着徐章英。
要是大人说话可能还带着情绪和目的,但小孩说的话可信度就大了不少。
徐章英害臊地挠了挠头,虽然是实话,可是这么多人面前说出来,他也顶不住。
华兰笑了笑,疑惑地看着自己的母亲王大娘子。
华兰对王大娘子颇为了解,知道她是个首肠子,根本没有什么心思。
如果她有所图谋,那心眼子就是摆到明面上,比如说现在。
华兰可是知道,母亲前两日才见过英哥儿,哪有两日没见人就变化这么大的?
英哥儿长得俊俏是事实,母亲在盛家的时候就己经夸过了,怎的到了这还要再夸一次?
王大娘子注意到华兰朝自己投来的目光,朝她笑了笑。
这笑容让华兰暗道不好,每每母亲心里有什么打算的时候,就会露出这种笑容,偏偏没有一次是如愿的。¨c¨m/s^x′s′.¢n_e*t~
华兰心急如焚,生怕王大娘子在徐家的帐子里出了什么丑事。
她求助似的看着王大娘子身后的刘妈妈,刘妈妈摇摇头,无奈地看着华兰。
华兰放在双腿上的手紧紧攥着手帕。
热闹的氛围持续了一会儿,王大娘子问道:“不知英哥儿这等俊俏,可议亲了?”
见王大娘子问得真诚,杨氏笑着摇头,“还没呢,英哥儿这副孩童般心性,我还不放心。”
王大娘子闻言,脸上的笑容更盛。既然英哥儿还没有定亲,那这事就好办了。
在王大娘子的认知中,康家可是世家,这等门第的嫡女,嫁给一个侯府的嫡次子应该算是门当户对!
她笑着开口,“亲家,我娘家姐姐的大姐儿,世家康家的嫡长女也快到议亲的年纪了...”
杨氏闻言,脸色微变,笑着说道:“哦?看来康大娘子也在忧愁着儿女婚姻大事。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杨氏浑然当作自己听不懂,也没有当场驳了王大娘子的面子,让她下不了台。
王大娘子后边的刘妈妈赶忙握住王大娘子的手臂,得来对方疑惑的眼神。??看?&t书!屋?d?小¥说¨3网¤£ *最|?$新(章?节`,更2?!新?*′快e@
刘妈妈在王大娘子开口的时候,就知道大事不好,可是她到底是不知道王大娘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没想到竟然是...!
乖乖,这可是侯府嫡次子的婚事!
再说康家,康家虽然是世家,可是到了康家老爷这一代,这世家的名声眼见着就要保不住了。
若是康家还是以前的那个康家,作为康家的嫡长女,议亲难道还不容易吗?
不容易自然是有他的道理的,偏偏自家大娘子不知道这一点,竟三言两语就被大姐儿给忽悠了过去!
华兰连忙站起身,朝杨氏羞愧地点头,随后握住王大娘子的胳膊肘,“母亲,您在说什么呢?康家表妹的年纪还小,你这说出来,岂不是让她难堪?”
王大娘子大为震惊,不解地看着华兰,“华儿,你这是什么意思?”
华兰用只有她们两人能听见的声音悄声道:“母亲,咱先不提这事,这事怎么能在这说呢?”
王大娘子不解,下意识地看向身后的刘妈妈,见刘妈妈板着脸摇摇头,就知道自己说错话了,连忙朝杨氏笑了笑。
杨氏对王大娘子的性子早有耳闻,并没有将这事放在心上。
至于康家的婚事,更是想都不要想!
康家的主君是什么行事风格,京中都传遍了!
府中的妾室都不知道纳了几个,怕是院子里都塞不下了!
至于康家的故旧,也早被康家主君这混账玩意给用得差不多了。
就算康家耳朵嫡长女再好,这家族的名声都坏了,再好有什么用?
康家不仅不能成为英哥儿的助力,反而会成为他的累赘,这门亲事还不如不要。
康家的事情在京中的高门大娘子之间并不是什么秘密,随便打听打听就能知道的事。
杨氏要不
是知道王大娘子是个实心眼,早就翻脸了。
徐章英如今颇受大内的宠爱,在官家面前露了不知道多少次脸,他的婚事必须得深思熟虑。
徐章英的婚事必定会受到大内的注意,杨氏如今就是在犯愁。
不知道该给徐章英找一桩怎样的婚事。
要是亲家门第高,手握实权,杨氏怕官家会起疑心。
这对于他们这些勋贵而言,那可就是灭顶之灾啊!
勋贵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官家的信任,只要有官家的信任,加上自身实力够硬,不怕没有前途。
若是没了官家的信任,反而被官家所猜忌,那就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也哪有出头之日,反而会给家族带来灭顶之灾。
杨氏知晓徐章英日后必定会从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像二郎徐章谦一样,给他找一门文臣家的嫡女。
徐章英的身份摆在这里,自然是不可能找盛家这般的门第,说实话,若不是看在姑姑的面子上,杨氏都不会关注盛家一眼。
如盛家这般的家族,在东京不要太多!
得势时,升迁入京成了朝官,一旦失势,立马就会消失在京城中。
东京的码头上,隔几日就能看到这番场景,有的贬谪出京,有的升任朝官。
而且这种家族,一旦子辈没有成长起来,很快也会失势。
但是找一些门当户对的朝中重臣,杨氏又担心官家会觉得他们会文武通吃,那更是麻烦。
勋贵人家走仕途,没有问题,但是仕途、军权两开花,那就有问题了。
父子同在朝中尚且要避风头,得势时也是一人在京,一人外放。更不要提他们这些勋贵。
要是军权在握的情况下,染指文官之路,杨氏怕引起官家的警觉。
这导致杨氏对徐章英的婚事一点头绪也没有。
干等着也不是办法,杨氏准备过段日子请示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