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老朱并没有责罚朱棣,而是直接让他滚蛋了。
朱棣有些心情郁闷地离开大殿,此时的他还是一头雾水。
这叫什么事。
明明是喊自己回来商讨远征北元的事宜,但是从头到尾却只字未提北元。
而且,他一心一意为大明戍边,竟然说他造反,他简直是比窦娥还冤。
狗日的,别让他发现谁诬陷,不然没他好果子吃。
在朱棣心情郁闷的同时,朱标也是走出大殿,快步追上了他的这位弟弟的步伐。
“老四。“
听闻大哥呼唤自己,朱棣也是忙转过身子向着朱标打着招呼。
“大哥。”
打完招呼后的朱棣也是觉得,他应该和自己的大哥解释一番。
不然说不定连大哥都认为他会造反。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我怎么可能会抢大哥你的皇位呢,况且,我只想当征北大将军,不想当皇帝。”
对于朱棣的辩解,朱标则是微笑伸出手,示意朱棣不用多言。
这段时日,朱标已经想通了。
目前他的这位四弟,身份仅仅是他的弟弟与大明藩王,并不是历史上的永乐帝。
既然如此,他也不会将之后永乐帝所做的事情强行按在他的四弟身上。
而且,在朱标的计划中,朱棣也确实算得上将来大明的重要一环。
“老四,不用紧张,你这些日子就在应天府待着即可,也许过不了多久,你就会知晓爹今日说这话的意义。”
朱棣现在整个人还处在懵逼状态之中。
怎么爹和大哥都和自己打起了哑谜。
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
崇祯八年,紫禁城。
落日的余晖似熔金般洒落,照射在紫禁城中的每一个角落。
现在的大明,仿佛夕阳一般,也已经来到了日暮西山的地步。
武英殿中,朱由检刚刚结束了一段时间的奏疏批阅工作,正在闭目养神。
虽然大明目前经过了嘉靖,万历两位皇帝的“辛勤耕耘”,造成了朝廷即使离开皇帝,也能独立运转的境况。
但是朱由检在清除了魏忠贤之祸后,将很大的一部分权利收归皇帝之手,他开始亲政。
谁曾想,亲政也不是这么容易的事。
光是每天堆成山的奏疏,就已经让他目不暇接。
这还是在内阁以及秉笔太监帮助下,削减过的奏疏。
真不知道太祖皇帝与成祖皇帝是如何做到的,在不倚重内阁的情况下,还能每日处理如此多的奏疏。
朱由检略微感慨了一番,便再度睁开双眼,眼眸投向他刚刚批阅好的奏疏。
原本他打算励精图治,将大明带上一个新的新的高峰,不过,出身未捷身先死,现在的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老天实在太不公平,不知为何,自从他上位之后,各地均出现了严重灾荒,中原地区尤为激烈。
这龙案上有很大一部分奏疏,都写着某某地又闹饥荒,又饿死多少人。
这是自大明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状况,这也是目前令他焦头烂额的原因之一。
现在的大明国库也不富裕,甚至可以说空虚。
即使有心赈灾,也如同泥牛入海。
根本管不过来。
他曾向诸位宗室求救,但是奈何,宗室们理他都不理。
叔叔福王占据膏腴之地,家中钱财,何止百万两。
但是面对他的求救,置若罔闻,如同没听见一般。
虽然他十分气愤,但是也无可奈可。
总不能同建文帝那般,对叔叔动手吧。
那样毫无疑问,将会是危如累卵的大明雪上加霜。
而一旦处理不好灾荒问题,就意味着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灾民,接着就会爆发农民起义,其中闯贼高迎祥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自崇祯元年到如今的崇祯八年,这位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甚至已经攻下了不少大明的地图。
如果仅有内忧也就罢了,问题是现在大明还面临着外患。
辽东的后金。
谁曾想到,当初在奴儿干都司管理下的女真部落竟然发展成如此规模。
不仅一统辽东,而且还携带了无可匹敌的气势进犯大明。
朱由检不由得
生出了一股无力之感。
回想起大明的种种过往,朱由检默默地叹了一声气。
想当初太祖征讨北元,成祖五征漠北,宪宗犁庭扫穴,武宗应州之捷。
大明本来对北方游牧是属于完全碾压的姿态,怎么到他就,就变成了如此状况。
难道是他做错了吗。
或许不该杀袁崇焕?
崇祯越想心头就愈是烦躁,所幸站起身,准备离开武英殿去散散心。
就在此刻,一位宦官模样的手捧一份奏疏,缓步走入殿中。
“参见陛下。”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如今大明如今如日中天的秉笔太监,王承恩。
“王承恩,你来的刚好,刚好陪朕走走。”
王承恩低头目视地面,脚步并没有移动。
他身为秉笔太监,职责就是收到内阁审批好的奏疏后,再由他审批一遍,之后选择性的交予陛下查看。
就在刚刚,他在内阁呈上的奏疏之上,发现了一则令他大跌眼镜的消息。
四川督学涂绍煃的奏疏上,记载了一件即使是他,也拿不定主意之事。
他说,洪武皇帝来到了大明。
虽然这对他来说荒唐至极,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但是涂绍煃身为四川督学,不仅奏疏中言辞恳切,甚至奏疏中都拿身家性命做担保了。
他身为陛下,身为大明的秉笔太监,觉得此事应该交由陛下定夺。
“陛下,臣有事要奏。”
已经走至王承恩身边的崇祯一边向殿外走去,一边说道。
“说罢,究竟是何事。”
王承恩跟上朱由检的步伐,考虑了一番措辞,这才缓缓开口。
“四川督学涂绍煃呈上奏疏,说……说……”
“别吞吞吐吐的,涂绍煃怎么了”
涂绍煃崇祯还是印象蛮深的,一方面,四品官,朝廷本就不多,另一方面,对方可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这是万历时期最后一次科举,为大明输送了海量的人才。
现在大明的中坚力量几乎全都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
“涂绍煃说,他的好友宋应星,有办法拯救大明,而那办法,是将我大明的太祖高皇帝带来崇祯朝。”
本来朱由检离开的的脚步瞬间止住,转过头来,用不可思议的眼神看向说话的王承恩。
“王承恩,你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