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雨季 作品

第三百六十六章 一同回东汉,蹴鞠

其中一人乃是花甲之年的老者,银发苍髯间透着几分矍铄。

朱高煦只略微一瞥,便大概猜到了老者的来历。

如此年岁之人加之是刘备一方,想来是黄忠无疑。

至于另一人……

他就有些猜不到了。

见到出现在自己一行人身后的是朱高煦时,刘备向着朱高煦拱手问好。

“汉王。”

听到刘备如此称呼,黄忠与魏延先是一愣,随后惊讶地打量起眼前这位看似随意的男子。

此人竟称王?

当初,太祖高皇帝曾经立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并且,还是汉王!

要知道,上一个汉王,那可是大汉的开国皇帝,太祖高皇帝。

不过,很快,黄忠与魏延的脸上皆是露出了恍然之色。

根据刚刚刘皇叔的说法,既然这里通向了其他的朝代,那么,眼前的这位汉王,大概率是来自后面的朝代。

“玄德公,不为我介绍介绍这两位将军吗?”

刘备直接便开始了介绍。

“汉王,这位是黄忠黄老将军,这位是魏延魏将军。”

朱高煦不自觉地挑高了眉梢,眼中闪过一丝讶异,视线停留在魏延身上。

他对于黄忠出现在此倒是不感到惊讶,毕竟他先前就已经猜到了黄忠的身份,加之黄忠乃是将来蜀汉的五虎将,刘备将黄忠带来此地,倒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真正令他感到意外的是魏延的到来。

《三国志通俗演义》上不是说,魏延最终叛变了吗,怎么刘备还将魏延这个叛徒带来此地。

“玄德公,我记得书上记载,魏延不是……”

朱高煦指向魏延,欲言又止。

“汉王放心。”

刘备语气坚定。

“未来的事尚未发生,我相信魏将军绝不会做出那种事。”

魏延充满感激地望向刘备。

虽不清楚他将来为何会造反,但是刘皇叔明知他造反,却还是愿意将他留下。

这份大恩,没齿难忘。

“这样啊。”

朱高煦微微点头。

貌似确实是自己想多了。

刘备身边的头号军师诸葛亮都没说什么,他操哪门子心啊。

“黄老将军,魏将军,眼前这位,是来自我大汉一千二百多年后明朝的汉王朱高煦。”

虽然黄忠与魏延做好了准备,但是当听到眼前之人是来自一千二百年后时,两人还是再度吃惊了一把。

这已经是他们此行所见到的第二个其他朝代的人了。

对于黄忠与魏延的震惊,朱高煦并未放在心上,而是将身子略微凑到了刘备的身前。

“玄德公,不知道你是否知晓了最近食肆又来了一人。”

“汉王莫非是说曹髦?”

曹髦?

原本站在一旁无所事事的关羽瞬间耳朵竖起。

不会吧?

是他印象中的那个曹髦吗?

那个曹操的曾孙,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

他竟然来到食肆了?

这……

原本对于此事他是有些不敢相信的,但是据他了解,貌似北宋与南宋之间相隔不过二十八年。

那么,曹髦来到后世,倒也很合理。

忽地,关羽意识到一件事。

如果曹髦在世,那岂不是意味着蜀汉依然还健在。

那他们是否可以跟着曹髦,去看一看蜀汉的后人?

见刘备已经知晓了曹髦一事,朱高煦接着说道。

“那玄德公,接下来我们去见一见店家,询问一番店家关于此事的详细谋划。”

“不知店家有没有回……”

刘备话音未落,就见朱高煦已经跨出了几步之远。

见此情形,刘备无奈地摇了摇头,率领着东汉众人,跟上了朱高煦的脚步。

“虞县公。”

朱高煦几步之间,便已来到了虞世南的跟前。

“汉王。”

“不知店家身在何处?”

“今日早些时候,店家与孙真人,东坡居士,端王出门一趟,现在还未归。”

“啊这……”

朱高煦神情一怔。

他没想到店家竟然不在食肆。

不过,很快,朱高煦便面露懊悔之色。

“唉,早知道就早些来了,说不定还能跟着店家去后世转一转呢。”

刘备跟在朱高煦的后面姗姗来迟,也听到了虞世南与朱高煦的言语。

他的反应倒是没有朱高煦这么大。

因为他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店家出门一事,今日来此,主要是看看店家回来了没有。

“那虞县公,食肆这就你一人?”

“是的,汉王。” 朱高煦讪讪一笑。

他准备走了。

毕竟他与这么一个八十岁的老头,也没啥可聊的啊。

朱高煦转过身子,就看到了在自己身后的刘备。

他眼珠一转,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

“玄德公,待会你们是不是要回到东汉。”

“是的,汉王。”

“那不知可否将我带去东汉。”

见朱高煦一脸笑意地看着自己,刘备点点头。

“这个自然没有问题。”

“好好,那我们快些上路。”

在朱高煦的催促下,刘备等人踏上了回程的道路。

在回去的路途之上,魏延时不时地回头望去。

虽然刚刚刘皇叔与他说,其他朝代的人也能够前往后汉。

但是听说是一回事,如今要亲眼所见,又是另一回事。

随着魏延再一次收回目光,他发现,自己赫然已经出现在了熟悉的场景中。

环顾一圈,魏延微张着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他竟然真的回到了后汉!

“玄德公,你们这可真不赖啊。”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魏延向后望去,就见到先前的那位汉王朱高煦竟然也出现在了此地。

明明出发时没有此人,但是此人却出现在了这里。

也就是说,刘皇叔说的是对的。

他们不仅能够前往后世,还能够携带着其他朝代的人来到后汉!

“汉王谬赞了。”

“对了,玄德公,刚好来到你们这,不妨就和你们谈谈看,那件事该怎么谋划吧。”

刘备点点头,紧接着和身后的关羽等人说道。

“云长,黄老将军,魏将军,我有一件事情要告知你们。”

……

在朱高煦与刘备一同返回东汉的同时,张泊领着孙思邈,苏轼和赵佶,从地下车库走出。

此刻的一行人,倒没有古人的样子,而像是两位孙子带着两位爷爷出行一般。

“店家,你们后世竟然会将停车的地方安在地下。”

“将车子停放在地下,不仅可以避免风吹日晒的损害,还能实现人车分流,减少车辆对居住区的干扰,大大提升了居住的舒适度。”

“啊这……”

赵佶没想到,一个地下的车库,竟然还有这么多的门道。

“那店家,我是不是也能够将端王府地下也做成车库。”

好家伙。

赵佶建造奇观的念头是不是刻在dna里啊,还想要建造车库。

“算了吧赵佶,如果要建地下车库,是需要建筑知识的,如果没有建筑知识强行建造,搞不好直接就塌了。”

“这样啊,那行吧。”

赵佶打消了建造车库的念头,既而开始好奇地打量起周围的环境。

“店家,这就是你们后世有钱人住的地方吗,看起来并不怎么样啊,家家户户仅有巴掌大小的一块地。”

张泊回头瞥了赵佶一眼。

赵佶这家伙,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他身为亲王,在汴京的宅子肯定是几万平起步的。

后世谁家有这么大的地?

“赵佶,别看这里的房子没有你的王府大,但是价格可不少,一栋房子最起码价值几千部手机。”

“几千部手机!”

赵佶直接闭嘴了。

他被这个数字惊到了。

趁着赵佶闭嘴的功夫,张泊拿过孙思邈的手机,仔细查看起刘大爷给他所发的具体位置。

行进一段时间后,忽地,一只足球落在了他们脚下。

看到足球,赵佶眼前一亮。

弯腰捡起足球,拿在手里捏了捏,便将足球一下子抛在空中,紧接着,用脚背稳稳地接住足球。

随后脚尖轻轻一挑,球便在空中划出一道流畅的弧线,就好似被人牵引着一般,又落回他的脚背。

来回几个起落之间,足球上下翻飞。

赵佶动作不疾不徐,每一次触球都精准无比,仿佛如臂使指一般。

这时,有两位小孩来到了张泊一行人的面前。

“哥哥,能不能把足球……”

小孩话音未落,就看到了赵佶的动作。

然后两人直勾勾地看着赵佶的表演,再也说不出话了。

“赵佶,我们该走了,将足球还给他们吧。”

“哦,对对,差点忘记了要事。”

将足球稳稳地停靠在脚下,赵佶有些恋恋不舍地拿起足球,交到了两位小孩的手中。

“店家,你刚刚说那是足球?倒是与蹴鞠差不多。”

赵佶跟上队伍,一脸雀跃地和张泊说道。

“这是自然,因为蹴鞠就是足球的前身。”

蹴鞠,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宋朝抵达巅峰。 《宋太祖蹴鞠图》中所描绘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与宋太宗赵光义、宰相赵普等人踢球时的场景。

连开国皇帝都以此为娱乐,可想而知,蹴鞠在宋朝受欢迎到何种地步。

可以说,上至皇宫内院,下至平明百姓,都以蹴鞠为乐。

以至于演变出了各种各样的踢法。

有球门的,没球门的,应有尽有。

甚至还成立了蹴鞠协会齐云社,这也算是最早的足球协会了。

不过,虽说蹴鞠乃是足球的前身,但是蹴鞠所用的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与后世的足球相比可以说差别极大。

但是赵佶却能够在接触后不久,便能够如此熟练的颠球。

可见赵佶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而一想到蹴鞠,张泊的脑海中不由得又浮现出一人的名字。

《水浒传》中赫赫有名的高俅,同样也是个蹴鞠高手。

其是有着历史原型的。

“赵佶,你认识高俅吗?”

“高俅是谁?”

“不认识就算了。”

见状,赵佶也没有过多追问,而是继续沉浸在刚刚的足球当中。

“店家,不知那足球价值几何。”

“那个倒不值钱,你如果想要的话,等回去的时候,我买一个给你。”

赵佶当即一脸喜色地说道。

“多谢店家了。”

踢完球后的赵佶,倒是安静了不少,张泊也顺利地来到了刘大爷的住址。

“孙真人,麻烦给刘大爷发一个信息,就说我们来了。”

“好。”

不多时,张泊就见庭院的大门一下子打开,从里面伸出了一个熟悉的面容。

“刘大爷。”

“小泊啊,快请进。”

招呼着张泊一行坐下,刘海川为众人倒上茶水。

张泊也是将准备的礼物拿了出来。

“刘大爷,这是老家的山参,多谢刘大爷前段时间的帮忙。”

“小泊,来就来,还带什么礼物。”

刘海川见状便欲推辞。

但是张泊都拿来了,又怎么可能再拿回去了。

况且,他之后还有不少的事情要麻烦刘大爷呢。

见推辞不过,刘海川就只有将人参先行放在一边。

“刘大爷,这位是我二大爷的孙子,他此行前来,是想要向刘大爷你表达感谢。”

赵佶当即站了出来,用先前排练好的话术说道。

“刘医生,多谢上次你帮我六哥检查。”

刘海川上下打量了一番赵佶。

确实,眼前这人与上次来看病的那位年轻人长得确实有几分神似。

“不用客气,这都是我应该做的。”

在介绍完赵佶后,张泊便又开始介绍起了苏轼。

“刘大爷,这位是我四大爷,最近身体有些不适,想让刘大爷帮忙看看。”

张泊将苏轼带来此地,一方面确是想要让刘大爷帮忙诊断诊断,另一方面,苏轼作为医学“爱好者”,怎么可能会错过此等盛会。

“行,小泊,我这就来帮你四大爷检查检查。”

经过一系列简单的检测,不出张泊预料,苏轼并没有什么大问题,还是老年病。

“刘大爷,我过几日将四大爷带去医院进行一个全面的检查,您看如何?”

“行,年纪大了,确实应该做个全面的体检,以防小病成大病。”

又大概交谈了一刻钟的时间,张泊向刘海川提出了辞行。

“刘大爷,接下来就是您们这些长辈交流的时间了,我们这些晚辈留在这也听不懂,等晚些时候,我再来接两位大爷,您看如何?”

考虑到接下来的话题对于年轻人确实无比枯燥,刘海川也是点了点头。

于是张泊便带着赵佶离开了刘海川的住所。

走过刚刚两小孩踢球的地方,见小孩已经消失不见,赵佶略微感到些许失落。

“对了,店家,不知我们接下来去什么地方。”

“去一些你肯定感兴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