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清照?”
李格非的回答,令得苏轼将目光重新移回到易安居士李清照的身上。
同时,他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虽说眼前的妇人,看上去与清照十分相似。
甚至仔细一对比,可以说两人近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但是,这位妇人的年纪,看上去较之他的这位学生都相差无几,这怎么可能是清照呢?
“文叔,为何你会称呼这位妇人为清照?难不成世上真有长得如此相像,并且名字也相同之人?”
“老师,此事说来话长,还请听我慢慢道来。”
随着一众人员的坐下,李格非便开始了讲述。
“老师,这位清照并不是与清照名字相同,长得相似,而是就是我的女儿,清照。”
“文叔,这……”
苏轼的目光紧盯着易安居士李清照,眉毛都已经快拧成一团了。
他的这位学生,只有一位独女,并且,眼前的这位四五十岁的妇人,又怎么可能是他五十余岁学生的女儿呢。
“老师,确实如此,因为这位清照,来自二十八年后。”
“文叔,你刚刚说,这位清照来自二十八年后?”
苏轼的眼睛骤然瞪大,不可思议地看向说话的李格非。
与来自二十八年后相比,现在的他觉得,名字相同,长相相似,倒也不是不能接受。
面对着苏轼的问询,李格非微微点头。
“是的,老师。”
得到李格非肯定答复的苏轼深吸一口气。
“文叔,不知这是如何做到的?为何二十八年后的清照,能够来到元符二年?”
“老师,关于这一切,还得要从元符二年的清照开始说起。
就在不久前,因为一次偶然的意外,清照前往了一趟距今九百年的后世,并且进到了后世的一间食肆当中。
而那间食肆,不仅是位于后世这么简单,他还联通着其他的朝代,就例如我刚刚与老师你提到的二十八年后。”
苏轼整个人呆住了。
前往九百年后……通向其他朝代……
这一切,就仿佛神话传说一般匪夷所思。
如果不是文叔一脸郑重地和他提及此事,恐怕他都要以为文叔在同他开玩笑了。
“文叔,此事当真?”
“老师,千真万确,待会便可以让清照带老师您前往后世一趟。”
这下子,苏轼脸上的惊讶更甚。
“我也能前往后世?”
李格非肯定地点了点头。
“老师,要想前往后世的那处食肆,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历史有名,关于这一点,老师自不必多提,至于第二点,则是需要清照的带领。”
“历史留名?清照的带领?”
“是的,老师,待会只需要跟在清照后一炷香的时间,便可前往后世。”
蓦然,苏轼瞬间将一切全都串联起来了。
“也就是说,官家与端王也知晓了这件事。”
“是的,老师,原本清照是一人前往后世的,但是,她从那位食肆主人的口中,知晓了官家即将早逝一事,而伴随着官家的早逝,我大宋将会面临一场空前的浩劫。
因而,清照便欲见官家一面,向官家陈述一切,这也是学生先前打扰老师的原因。
而凭借着老师的名头,清照得以见到官家,如此,才使我大宋避免将来的浩劫。”
“原来如此。”
苏轼微微点头。
他一开始仅认为他的这位学生,因为不能确定亩产千作物是否确有其事,才向他求助。
没想到亩产千斤的作物背后,还有这么多的弯弯绕绕。
“文叔,关于刚刚你所提到的浩劫,又是指什么?”
“老师,原本按照历史的发展,官家会在明年离世,而因为官家目前无子,所以在官家离世后,便会兄终弟及。
而将来登上官家之位的,是端王。”
“端王登上官家之位?”
苏轼不由得皱了皱眉。
不可否认,虽然端王殿下才华横溢,但是,如果要让端王担任官家的话……
恐怕大宋将来的命运,会有些曲折啊。
因为在大宋之前,就出现过一位与端王差不多的皇帝。
曾经的南唐后主,李煜。
“而在端王登上官家之位后,确实是将我大宋推上了巅峰,但是,仅仅在二十八年后,我大宋就灭亡了。”
“什么,文叔,你是说,二十八年后,我大宋便灭亡了?”
苏轼神色一变,脸上的血色骤然消失不见,仿佛在一瞬间被抽离了一般。
随后,苏轼一脸担忧地望向易安居士李清照的方向。
他可不会忘记,眼前的妇人清照,就是来自于二十八年后!
“是的,老师,根据历史记载,二十八年后,我大宋确实亡了,但是,当时的端王之子赵构率众南迁,建立了另一个大宋。
而为了将我们目前的大宋与后来建立的大宋区分开来,我们的大宋被称为北宋,而之后的大宋被称为南宋。”
“南迁……北宋南宋。”
这番熟悉的景象,使得苏轼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个熟悉的词。
衣冠南渡!
晋朝末年,匈奴军队南下攻破晋朝京师洛阳,晋元帝司马睿南迁渡江,定都建康建立后晋。
谁曾想,他大宋竟然也会历经此等变故!
想到这,苏轼重重地叹息一声。
“如此说来,是辽国南下了?”
“老师,并非是辽国南下,而是一个名为金的国家。”
“金国?”
“老师,现在的金国还未建立,他们还是辽国境内的女真部落,而金国的建立,要在十六年后。”
“十六年后才建立,也就是说,这金国仅用十二年的时间,就灭亡了我大宋与辽国!”
现在的大宋与辽国,那可是当世的两大强国,两者之间已经纠缠了百年之久。
结果,谁曾想,两国竟都被一个刚建立的金国所灭!
苏轼心中的震惊可想而知!
沉默半晌,苏轼问出了他现在最为关心的问题。
“不知官家可有应对之法?”
“这个……学生就不清楚了。”
李格非摇摇头说道。
“这样啊……”
苏轼点了点头。
毕竟这是官家的打算,官家也没有理由将这一切告知他的这位学生。
“苏翁,关于官家的打算,我知晓。”
一旁的李清照突然开口道。
“清照你知晓?”
“是的,上次官家回来后,就与我提及过此事。”
“那不知解决方案是?”
“按照陛下的设想,预计后年,便可对辽国用兵,此战,开战即决战。”
听到李清照言语的苏轼,心中顿时一阵心潮澎湃。
开战即决战,意味着官家欲直接通过此战拿下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
但是……
为何偏偏选在后年呢。
在他看来,有着后世的加持,应该再多休养生息几年,这样,胜算才会进一步增大。
“清照,后年会不会有些太急了?需不需要准备个四五年,再攻伐辽国比较合适?”
“苏翁,官家定下后年讨伐辽国,其实是考虑到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将会在后年离世。
而官家打算趁着辽国权力交接之际,进行北伐。”
“原来如此,还是官家考虑的周到。”
这时的苏轼,也清楚了一件事。
大宋不仅可以从后世获得诸如亩产千斤的粮食等,这些超出时代的物件,更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还知晓了将来的发展。
就例如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死亡一事。
原本,耶律洪基的死亡对于大宋而言,并未有什么特殊之处。
毕竟等到耶律洪基死亡的消息传到大宋,辽国的新皇早就登基了。
大宋也不可能仓促集结军队开拔前线。
但是,如果提前知道了,那就不一样了。
大宋完全可以在耶律洪基死前,就准备好一切。
到时,直接发兵北伐!
而一旦大宋战胜了辽国,就意味着被辽国占据了近两百年的燕云十六州被大宋收复。
这可是连太祖太宗都未能完成的成就啊。
苏轼脸上的激动之色溢于言表。
没想到他竟然能够在有生之年,见到这一幕。
平复了一番雀跃的心情,苏轼没有忘记一旁的易安居士李清照。
“清照,不知南宋之事,官家可有相关的对策?”
“苏翁,南宋之事有些复杂,按理来说,现在的南宋是有实力与金国分庭抗礼的,但是,却摊上了一位昏聩的官家。”
“清照,不知这位官家,干下了何等的事情让你如此气愤。”
“苏翁,这人干下的坏事可不少……”
随着李清照的吐露,就见苏轼的神情也变得极为难看。
他原以为,作为南宋的开国皇帝,昏聩也是有个度的,但是没想到,在这位赵构官家这,完全就没有下限。
一味的和金国媾和,甚至不惜残害忠良。
甚至,在官家与端王想要见他一面时,甚至还对父亲痛下杀手!
“清照,既然此人如此,那官家是如何打算的呢。”
“官家决定,在南宋设立一个新的朝廷,以取代赵构的朝廷,由端王暂时担任官家一职。”
“设立新朝廷……”
苏轼被这个天马行空的设想给惊住了。
不过,貌似这个方法确实不错。
只有这般,才可以在赵构的手中拯救南宋。
了解完一切事宜的苏轼,便想要前往后世看看。
“清照,不知现在可否将我带去后世?”
“苏翁,没有问题,当下便可出发。”
与此同时,书房中。
端王赵佶微弓着身子,正盯着墙上的一副字帖,怔怔出神。
以往他来此地,总是因为有着要事,并未细细打量书房中的事物。
而随着今日详细地浏览一番,他发现书房中的好东西超乎他的想象。
以至于苏轼一行人都来到了书房,他还并未察觉。
“端王殿下。”
听到呼唤之声,赵佶转过头来,就见到了书房外站着的乌泱泱的一群人。
“东坡,事情结束了?”
“是的,端王殿下。”
赵佶嘴角噙着笑意道。
“嘿嘿,东坡,是否和我说的那样,无比震惊啊。”
苏轼无奈地笑了笑。
“确实如此。”
今日,来文叔府中的这一趟,算是来值了。
而在回应完赵佶之后,苏轼也注意到了赵佶面前之物。
行至赵佶的身侧,苏轼也开始了仔细的端详。
根据眼前绢帛之物上面的落款,苏轼自言自语道。
“这是……蔡文姬的书法?”
赵佶在一旁点点头,随后补充道。
“东坡,这可是蔡文姬的真迹哦。”
“蔡文姬的真迹!”
蔡文姬之父蔡邕,那可是一位书法大家,创造出了八分字体。
而蔡文姬也继承了父亲的才学,无论是楷书还是草书,都有不俗的成就。
忽地,苏轼意识到一件事。
“清照,此物该不会是来自后汉时期吧。”
“是的,苏翁,我曾亲自前往后汉时期,去拜访了蔡文姬,并且与之交谈了一番,此物,便是我从她那里获得。”
苏轼此刻深吸一口气,又将之缓缓吐出。
他先前因为北宋南宋之事,倒是没有往这方面想。
照这么说的话,他岂不是也能够和历史上的诸多有名的人物见面了。
“行了,东坡,我们还是快些出发吧,可以说,后世的精彩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看到那边的那副字帖没有,就出自虞世南之手。”
“虞世南?”
苏轼当即横跨几步,来到了赵佶所指的那副字帖前。
看了几息的时间,随后自顾自地点了点头。
“没错,确实是虞世南的真迹。”
“那还能有假,我可是都与虞世南见过面的了,说起来,食肆现在通向的贞观十一年以及天宝十二年,那可是有不少有名的人物。
书法方面,有着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张旭……
绘画方面,有着阎立本,吴道子……
所以,我们快些出发吧。”
赵佶有些急不可耐地催促道。
苏轼当即点了点头,一行人便准备好前往后世。
在此过程中,赵佶突然开口道。
“说起来,东坡,此次前往后世,你肯定会大开眼界的。”
“大开眼界?不知端王殿下指的是?”
“很多东西,就例如,曾经被唐太宗埋藏在昭陵之中的《兰亭集序》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