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店家,夏尚书告知了我,爹已经前往明末一事,并且带来了爹的口谕,说让我回去监国。”
不闲着的朱高煦,此刻已经坐在了隔壁的一桌。
听到朱高炽的话语,他满不在乎地撇了撇嘴。
老爹让夏原吉带口谕给老大,他就在现场。
要是搁以往,他肯定要在老爹面前好好争这个监国之位。
不过现在嘛……
监国之位他根本一点想法都没有。
监国,不仅意味着要处理海量的政务,并且,整个人要被咬禁锢在大明。
哪有现在的他逍遥自在。
现在没有老爹在身边,他是想去哪,就去哪,无拘无束。
望着面前的朱高炽,张泊微微颔首。
历史上的朱高炽,第一次监国是永乐七年,距离如今的永乐五年仅有两年的时间,能力方面,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而且……
张泊看向另一桌没有正行的朱高煦。
目前看来,只有朱高炽监国比较靠谱。
想来朱棣也是想到了这一点,这才让夏原吉通知朱高炽回来。
“店家,我们此次前往洪武朝,收获颇多,只是,我有一事想要询问一番店家你的意见。”
“哦?不知是何事?”
“是关于东瀛之事,店家,东瀛是不是有着金山银山?”
“是这样没错,其中一座名为石见银山,一座名为佐渡金山,产量都很惊人。”
张泊话说完,目光落在了朱高炽身上。
“怎么,高炽,你看上了这两座山?”
“这个……”
朱高炽露出一副踌躇之色。
“店家,关于此事,我与大伯进行过交谈,依大伯的意思,是对东瀛动手,将金山银山抢过来。
一方面,如店家所讲的一般,这两座金山银山,产量惊人,对大明帮助极大。
另一方面,我也从大伯的口中获悉了,东瀛将来会成为我大明的祸患。
在大明后期,东瀛将会一直侵扰我大明的边境,对我大明的沿海地区造成极大的威胁。
只是……对东瀛动手,我还有些犹豫不决。”
朱高炽的话音刚落,朱高煦就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既然东瀛将来会成为我大明的祸患,直接灭了他便是,有什么好犹豫的?”
“老二,事情不是你想象的这么简单!永乐年间的大明,与洪武年间的大明不同,现在的东瀛,可是大明的朝贡国!
如果大明对东瀛直接出手,那会让其他朝贡国如何看待大明?”
朱高煦冷哼一声,别过头去,双手交叉,置于胸前,一脸不服。
直接将威胁消弭于无形不好吗,还考虑这考虑那的。
老大总是会说大道理!
见到朱高煦的动作,朱高炽无奈地摇了摇头,将头转向张泊的方向。
“店家,因此我想问问你,关于此事,可有好的解决办法?”
朱高炽所考虑的事情,张泊也有所了解。
在洪武一朝,东瀛的将军足利义满就曾多次想要向大明朝贡,以寻求和大明进行贸易。
结果被老朱断然拒绝。
后来,虽然建文一朝确定了朝贡的关系,但是还未来得及朝贡,就爆发了靖难之役。
到了永乐年间,大明与东瀛的朝贡关系才算是正式地确立了下来。
不过,也正是因为朝贡关系的确立,使得如今的朱高炽,即使知晓东瀛有金山银山,也不可能像洪武一朝那样,直接对着东瀛出兵。
当然,编造个什么借口肯定是可以的,但是,此刻张泊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剑走偏锋的想法。
“高炽,与洪武朝直接动手不同,或许,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
“换一种思路?”
朱高炽歪着圆滚滚的脑袋,轻声念叨了一声。
“没错,虽然与东瀛的朝贡关系,对永乐一朝可以说是束手束脚,但是,也正因为朝贡关系,使永乐一朝可以用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从东瀛手里搞来这两座山,甚至掌握东瀛都不是梦。”
朱高炽当即精神一振,坐直了身子。
“店家,不知采用何等的方式?”
“很简单,互市。”
“互市?”
对于互市,朱高炽并不陌生,但是,直觉告诉他,店家口中的互市,与他印象中的互市,完全不同。
“没错,不过这个互市不是设立在大明境内,而是设立在东瀛。”
果然!
这个互市确实与一般的互市不同。
“店家,不知为何将互市设立在东瀛?”
“既然是互市,那就要做生意,那么,肯定是需要一块地的,这块地,就选在石见银山附近如何?”
“这……源道义(足利义满)会同意吗?”
“这就要祭出胡萝卜和大棒的组合了。”
胡萝卜朱高炽知道,大棒朱高炽也知道,但是两者结合在一起,朱高炽就不知道了。
“店家,你刚刚口中的胡萝卜加大棒是何含义?”
“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奖励与惩罚并存的政策,我将之拆解开你就清楚了。
一方面,如同当年郑和前往东瀛洽谈朝贡事宜时那般,携带数万兵马前往东瀛,这便是大棒,用以震慑源道义。
另一方面,大明也不会白白地要那一块地,而是会采取租借的形式,从源道义手中租借那一块地,每年付给源道义一些报酬。
但是同时,大明要在那片土地上,行使全部的管辖权,这便是胡萝卜,即给予源道义的好处。
当然,源道义获得的好处还不止这么一点。
源道义之所以想与大明建立朝贡关系,无非就是想与大明做生意,而建立在互市,恰恰满足了他做生意的要求,他还会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朱高炽频频点头。
如此说来,源道义确实没有拒绝的理由。
只是……
“店家,仅仅是为了一座石见银山,似乎投入颇多。”
“别急,接下来,我要与你说一个经济学上的一个名词,名为倾销。”
经济学?
原本就在认真听讲的夏原吉更加聚精会神。
“所谓的倾销,就是指大明将大量的商品,用低于东瀛的价格,出售给东瀛。
因为大明的价格更低,这就会使东瀛本土的商品受到冲击,继而无以为继。
而这时候,大明的商品,就形成了垄断。
即东瀛失去了本土制造,转而需要从大明进行购买。
如此,大明岂不是可以轻易拿捏东瀛。
甚至,在互市交易时,都不需要使用铜钱交易,而是为东瀛专门发行一种纸币,用以交易,以此来吸纳东瀛的铜钱。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如今的东瀛,可还没有自己的货币,所使用的,都是唐宋时期流传过去的铜钱。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纸币在东瀛流传开来,意味着不仅东瀛日常生活之物出自大明之手,就连钱币也是来自大明。
到时,东瀛的一切,还不是予取予求?”
夏原吉此刻已经呆住了。
经济学还能这么玩?
不费一兵一卒,便可玩弄一国。
“高炽,你现在的问题,应该算是得到了解决吧。”
呆愣的朱高炽这时也回过神来。
“多谢店家指点。”
朱高炽站起身,对着张泊行以大礼。
张波摆了摆手。
“说起来,刚好你们前来,我也有一件事要与你们说。”
“店家请讲。”
张泊的目光望向一旁的郑和。
“大唐贞观年间,需要郑太监前往一趟,去教授一番航海的经验以及造船的事宜,不知郑太监可否方便。”
“这……”
郑和看向朱高炽。
如今陛下不在,那他肯定是听从太子殿下的安排。
“店家,这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是爹在这的话,他应该也会同意的。”
……
第二日,一大早,农家乐内。
张泊起床换好衣服来到院内,就看到朱高煦正在院子中摆弄着奇怪的姿势,他的对面,还站着一个拿着手机的朱高燧。
“老三,待会等太宗皇帝来的时候,你看我用这个姿势和太宗皇帝合影如何?”
朱高煦刚说完,便摇了摇头。
“不行不行,还是得换一个。”
这时,朱高煦也注意到了张泊的到来。
“店家,早。”
兄弟两人齐齐地和张泊打起了招呼。
“早,高煦高燧。”
打完招呼的张泊发现,朱高煦的脸上,出现了一双黑眼圈。
“高煦,你昨晚没睡好?”
“唉,店家,这不是想着要见太宗皇帝嘛,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嘛。”
好家伙。
朱高煦整个一狂热粉丝啊。
希望不会吓着李世民吧。
“说起来,高煦,你刚刚在干嘛?“
“店家,这手机不是有拍照的功能吗,我寻思着待会见到太宗皇帝,与太宗皇帝拍上几副合照,留作纪念,我刚刚就是在找一个合适的姿势。”
“原来是这么回事,既然如此,那你就先准备着,我去准备早饭。”
如果不出意外,今日来农家乐的人数有些多,准备早饭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或许,他应该直接去买些早饭。
还是先将粥煮着,再去准备早饭吧。
想到这,张泊向着厨房走去。
就在张泊进入厨房后不久,门口传来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朱高煦听到敲门声,脸上一喜。
在朱高燧惊诧的目光中,朱高煦几步之间便已来到农家乐的门口。
怀着惴惴不安,又略带激动的心情,朱高煦打开了面前农家乐的大门。
随着农家乐大门的缓缓打开,朱高煦一脸期待地看向已经逐渐显露出的人影。
待到人影全部映入朱高煦的眼帘,朱高煦整个人为之一愣。
这……这不对吧。
眼前之人怎么明显的一副胡人打扮,很明显就不是太宗皇帝。
就在朱高煦愣神的片刻,门口的哥舒翰也为之一怔。
门口站着的这两人,他之前就没有见过!
两伙人就直挺挺地矗立在原地。
“汉王,赵王。”
这时,一道人声,打破这个尴尬的氛围。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向着声音的发出者望去。
“李白!”
瞬间,朱高煦的脸上露出了恍然之色。
敢情眼前的这一伙,不是贞观时期的来客,而是天宝时期的来客。
“太白,不知这位是?”
盛唐一行人,除了李白,均是第一次见朱高煦,因而,全部目光全都聚焦到了李白的身上。
“节度使,这位是距离天宝十二年约莫六百年后的明朝汉王朱高煦,其身后跟着的,是其弟赵王朱高燧。”
“哦?明朝的亲王?”
哥舒翰看向了对面的朱高煦与朱高燧。
秉承着礼貌的原则,向着兄弟二人拱了拱手。
见此情形,兄弟二人回礼示意,并且向着李白打听了起来。
“太白,这几位是?”
“汉王,这位是我大唐天宝年间的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这位是我的好友杜甫,这位是我的好友高适。”
“哥舒翰……”
朱高煦在脑中回忆了一番,发现确实是有些印象,只是,与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比起来,哥舒翰名声不显。
“这样啊,快些进来吧。”
将众人引进农家乐,朱高煦向领头的哥舒翰打听起来。
“哥舒翰,你们此次前来,难不成也是为了太宗皇帝一事?”
“也?”
哥舒翰上下打量了一番眼前的朱高煦,心中升起一团疑惑。
怎么听眼前这位明朝汉王的意思,他们似乎也在等待着太宗皇帝陛下?
不过,哥舒翰还是点了点头。
“是。”
得到肯定答复的朱高煦顿时轻舒一口气。
既然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来到此地,肯定是准备迎接太宗皇帝前往天宝年间的。
幸好,他来的时间刚刚好,能够在太宗皇帝前往天宝年间前,见太宗皇帝一面。
不然,下次见面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难不成,汉王今日来此,也是为了见太宗皇帝陛下一面?”
哥舒翰将心中的问题问了出来。
“嘿嘿,这是自然,我对太宗皇帝那可是仰慕许久。”
哥舒翰一副了然的神色。
如此说来,他与眼前的这位汉王,还是同道中人。
就在两人聊天的功夫,张泊从餐厅走出。
“哥舒翰节度使,李叔,杜叔,高叔,你们来了?”
“早,店家。”
“不用如此多礼,我要先行出去一趟,哥舒翰节度使以及高煦,你们在此稍等片刻时间。”
“好嘞,店家,快去快回。”
在张泊消失在门口后不久,众人纷纷拿过院中的矮凳坐了下来。
朱高煦双手托腮,望着已经敞开的农家乐大门怔怔出神。
忽地,朱高煦注意到,有两个人影,出现在了农家乐的门口。
其中一位人影,他无比熟悉,乃是大唐的太子李承乾。
至于另一人,年纪与他老爹年纪相仿,龙行虎步,气度非凡。
显然,来人的身份已经呼之欲出了。
正是他心心念念的那位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