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文”吗?
嬴政望着身侧的李世民,一言不发。
“文”字谥号,可以说是最顶尖的谥号,没有之一!
谥号,是在周朝时才设立的。
而第一个获得谥号的人,是那位为周朝的建立,打下坚实基础的周文王姬昌。
他同样也是第一个“文”谥号的得主。
对此,《周书》上说的很明白了。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勤学好问曰文……
历史上,能够获得“文”字谥号,都不是泛泛之辈。
例如晋文公重耳,文治武功卓著,开启了晋国百年的霸业。
眼前的这位唐太宗李世民,竟然也能够获得“文”字谥号。
此刻的李世民,倒没有嬴政想的这么多。
在得知自己的谥号是“文”后,李世民的脸上露出了一副如释重负的表情。
因为他父亲李渊的谥号,名为“太武”。
根据谥法所言,“克启行禩曰太,克有天下曰武”。
“太武”也算是一个极好的谥号了。
不过,他担心的也正是这个。
万一他的继任者,也给他取一个如此的谥号。
虽然好,但是这与他心中所期望的不符。
他所想要的谥号,就只有一个。
那就是对标汉文帝刘恒的“文”字谥号。
如今看来,也确实如了他的愿。
想到这,李世民的脸上重新浮现出笑容,望向身侧的李承乾。
能够获得与汉朝太宗文皇帝刘恒一样的庙号与谥号,这一切,想来与承乾密不可分。
感受到李世民的目光,李承乾颇有些无奈。
他大致猜到了父亲的想法,但是实际上,太宗文皇帝与他可是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稚奴给父皇取的。
李世民很快从李承乾的身上收回了目光。
虽说现在看来,谥号是向着他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的,但是,李世民的心中,还有着一股隐隐地担忧。
在沉默了几息后,李世民徐徐问道
“店家,不知我,在后世的评价如何?”
“太宗皇帝,这么说吧,在后世,你的名声可谓是极好的,后世的各位帝王都对你推崇直至,溢美之词数不胜数。
如果说,汉文帝刘恒,是贞观朝以前皇帝的标杆的话,那么在贞观朝以后,太宗皇帝你就是后世皇帝的标杆。”
李世民没想到,在后世,他竟然能够获得如此评价。
“店家,那关于玄武门之变……不知后世是如何评价的?”
对李世民而言,玄武门之变,算是他一生都洗不掉的污点。
但是,要问他后不后悔,他肯定是不后悔的。
因为当时,已经没有给他选择的余地了。
大哥李建成与他的纷争,已然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他一次次退让,换来的,是大哥一次次的紧逼。
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为了他与他身边的人,他就只能奋起反抗。
“关于玄武门之变,后世倒没有什么抨击之声,主要是因为玄武门事变,仅仅发生极小的范围中,甚至都没有影响大唐的运转。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与太宗皇帝你,建立的功绩有关。
也正是因为太宗皇帝你所建立的功绩,使得在历代帝皇中,太宗皇帝你是可以争夺前三的位置的,称太宗皇帝你为千古一帝,也丝毫不过分。”
李世民终于又露出了笑容。
可以说,听店家的这一席话,使他积压在他心头数十年的阴霾一扫而空,就仿佛悬在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一般。
一旁的嬴政,见张泊给予了大唐皇帝李世民如此高的评价,忍不住地询问道。
“那不知寡……始皇陛下可否被称为千古一帝?”
李世民看向张泊,他也想听听看,后世有关秦始皇的评价。
“虽然秦始皇嬴政在古时评价不好,但是在如今,评价确实不凡,毕竟,他为后世的华夏,确实做出了不菲的贡献,因而,秦始皇嬴政,自然也属于千古一帝。”
嬴政满意地点了点头,刚想嘴角上扬,就注意到一旁李世民,紧盯他的目光。
他当即将嘴上的笑意压了下去。
“店家,不知可否还有人能够被称之为千古一帝。”
李世民向张泊询问道。
“有的,除了嬴政和太宗皇帝你之外,还有汉武帝刘彻,汉朝的开国皇帝刘……,以及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这些,应该都能被称为千古一帝。
说起来,汉武帝刘彻前往汉末,而明朝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前往了明末,将来有时间的话,你们肯定是能够碰面的。”
汉末,明末吗?
“店家,来这之前,承乾与我说过,我大唐有两朝来过食肆,不知道店家可否为我详细地介绍一番我大唐的这两朝呢。”
“这个,自然没有问题。”
既然李承乾没有为李世民介绍这两个朝代,想来心中也是有他的顾虑,既然如此,他倒是愿意给李承乾代劳。
太阳已经逐渐升起,屋外的温度也高了起来,因而,张泊便领着三人,来到屋内坐下。
为众人准备好茶水,张泊便开始了讲述。
“首先来此的一个朝代,乃是盛唐时期,皇帝乃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天宝,代理人是一位诗人,其名为李白。太宗皇帝,你应该知晓代理人的意思吧。”
李世民点了点头。
“关于代理人,承乾与我提到过。”
李世民说完,便摸索着下巴,陷入思考。
玄宗,这是一个以往从未出现过的庙号,李世民也不知道什么意思。
但是,“玄”字在谥法中的解释是“含和无欲曰玄,应真主神曰玄”。
这就和道法有些关系了。
不过,虽然他们李氏尊称“老子”为先祖,与道教渊源颇深,但是一个皇帝的庙号,取如此庙号,未免……
“店家,那不知这唐玄宗的谥号为何?”
李世民想从谥号看看,他的这位子孙是一个怎么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谥号,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店家,这是谥号?”
嬴政懵了。
他最多就见过两字谥号,像这么长的谥号,他也是头一次见。
李世民也是如此,他给父亲李渊所取的谥号乃是“太武”,其在谥法上有迹可循。
但是,店家说的这个谥号,就像是自己造出来的一般,即使将之拆解开来,在谥法上,也找不到一点根据。
对此,李世民暂时放弃了深究的打算。
“店家,既然是盛唐时期,那么他与我的关系是?”
“唐玄宗李隆基,是太宗皇帝你的曾孙。”
“曾孙……换而言之,就是承乾的孙子,既然店家你说他所处的时间是盛唐,那么,想来李隆基应该政绩斐然吧。”
“嗯……李隆基的前期,可以这么说,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开启了大唐时期,除了贞观之治以外的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
短短的一句话中,李世民就分析出了很多的东西。
大唐有两个盛世,一个是开元盛世,一个便是贞观之治。
以贞观年号为名,想来是他所建立的盛世。
但是,他也注意到,店家刚刚口中的前期二字。
换而言之,他的这位子孙,兴许后期怠政了。
“店家,你刚刚说一切,都发生在前期,那么,是不是说,李隆基的后期政绩,有些不尽人意。”
“这已经不是不尽人意这么简单的了,如果说这位唐玄宗李隆基,早死个二十年的话,毫无疑问,千古一帝肯定是有有他一席之地的。”
嬴政在一旁发出了啧啧称奇之声。
他没想到,店家会对这个李隆基,给出如此高的评价。
但是,同时,他也听出了店家的言外之意。
不过,这与他关系不大,他只是个看戏的。
与嬴政吃瓜看戏不同,李世民的面色凝重。
他知道,店家未说的话,才是重头戏。
“但是很可惜,李隆基多活了一些时间,在这段期间,李隆基不只是怠政这么简单,他还重用宦官以及奸臣,宠幸嫔妃,重用塞外民族,来稳定大唐的边疆。
然后,就爆发了一场席卷大唐,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这场动乱后,大唐的局势急转直下,可以说,最后大唐的灭亡,都与唐玄宗李隆基密不可分。”
“安史之乱吗?”
李世民迅速抓到了重点。
“店家,这安史之乱的详情,还望与我说说。”
“这场安史之乱的发起者,乃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
“店家,何为节度使?”
嗯?李世民不知道节度使是什么?
张泊当即掏出手机,查看一番。
十几秒的时间,他就找到了他想到的答案。
“所谓的节度使,其实可以追溯到武德初年,在武德初年,边境之地,会设立总管统领军队,其被称为使持节,如同汉朝的刺史一般。”
“原来如此。”
“而在高宗之后,这使持节,就换了一个名字,名为节度使。”
“高宗?”
根据谥法所言“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
可以说,高宗是一个极好的庙号。
“店家,如此说来,高宗是在玄宗之前,那么,这高宗……”
李世民又看向身旁的李承乾。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高宗之名,或许就是承乾,亦或者是象儿。
同一时间,张泊的目光也聚焦到了李承乾的身上。
李承乾感受张泊的目光,微微点头。
这一切,他迟早都是要面对的。
见李承乾决定了,张泊也是将事情和盘托出。
“唐高宗,乃是晋王李治。”
“稚奴?这怎么可能呢!”
李世民无论如何也想不通,为什么会是稚奴即位。
因为他早年经历的玄武门事变,所以,在他即位之初,早早地就将年仅八岁的承乾立为太子。
想要将大唐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流传下去。
可以说,承乾的太子之位,稳得不能再稳了。
迄今为止,已然有十个年头了。
难不成是因为承乾早逝?
就算承乾早逝,还有着象儿或者青雀,按道理来说,皇位怎样都轮不到稚奴。
“店家,为何稚奴会登上皇位,承乾呢?”
“因为承乾造反,便贬为庶民。”
“什么,承乾造反了!这不可能!”
李世民蹭的一声站起。
“太宗皇帝,淡定!”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努力使心境平复下来。
这个消息对于他而言,实在是有些难以接受。
几息的时间后,皱眉的李世民重新坐回了长凳。
“店家,为何承乾会造反,他可是太子啊,等我将来百年之后,他就是大唐的皇帝,难不成……”
李世民想到一个可能,但是他并没有说出口。
一旦说出,那就覆水难收了。
“其实,太宗皇帝,这一切,都与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与我有关?”
李世民万万没有想到,承乾造反,竟然会牵扯到他的身上。
“没错,这一切,都与你偏爱魏王李泰息息相关。”
“偏爱青雀……”
“没错,举个例子,贞观二年,蜀王李恪只有八州的封地,但是魏王李泰,却有了二十二州的封地,其早就超越了亲王的规格。
贞观八年,李泰又被授予了雍州牧。
雍州,乃是你大唐京师的所在地,雍州牧,也是你曾经担任过的职务。
其后,你又让魏王李泰组建文学馆,想来太宗皇帝你也知晓,文学馆的意义。
这可是当年独属于你天策上将的优待,可以凭借文学馆招贤纳士,太宗皇帝你如今能够成为大唐皇帝,与文学馆密不可分。”
此时的李世民,已然陷入到沉默当中。
“贞观八年,李泰的封地,达到了二十九州,大唐一共也就三百六十州,光李泰一人的封地就近乎一成。
在李泰成年后,按道理说,要前往封地,但是太宗皇帝你不仅不让其前往封地,甚至还想让其住进武德殿。
武德殿什么地方,想来太宗皇帝比我更清楚。
而在十一年前,所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使得身为太子的李承乾,担心你对魏王李泰的偏爱,会使他步上大伯的后尘,因此,他就造反了。”
在张泊看来,李世民在这件事上,确实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些可都是他当初都经历过的,但是他却不自知,直接就将历史上那位心智不健全的李承乾逼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