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末掀起动荡之际,农家乐中,反倒是一片祥和。
朱标坐在矮凳之上,与永乐朝的大臣洽谈甚欢。
这时,有一人急匆匆地从仓库方向赶来前院,其正是之前在仓库忙活的夏原吉。
就在刚刚,朱高煦在回到仓库后,便告知了夏原吉一个震惊无比的消息。
太祖皇帝来了。
原本夏原吉认为,这是汉王的玩笑之言,但是见汉王煞有其事,加之岳飞也在一旁如是说着。
夏原吉没有犹豫,直接动身赶往前院。
结果发现,前院的人数与先前并无差别。
不过……
陛下的衣服……
不对,那就不是陛下。
缓缓来到桌边,夏原吉见到了那位陌生人。
“太子……殿下?”
夏原吉有些不敢相信地微张着嘴。
坐在矮桌边的,不是陛下,而是死去十余年的懿文太子朱标!
“店家,这位是?”
见到一脸惊讶的夏原吉,朱标向着坐在对面的张泊,打探起眼前之人的身份。
“朱兄,这位是永乐时期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朱标的脸上当即露出了一抹恍然之色。
从店家那获得大明史书后,他便熟读洪武永乐两朝史书。
因而,对于夏原吉,他是熟得不能再熟了。
作为大明的五朝重臣,夏原吉也算是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与坐在他身边的黄福,郑和那般。
为表敬意,朱标也是起身,向夏原吉打起了招呼。
夏原吉连连摆手,看向一旁的张泊。
“店家,不知为何太子……殿下会出现在这。”
张泊直接将刚才告知黄福与郑和的内容,一并告知了眼前的夏原吉。
这个震撼的消息,使得夏原吉露出了与先前黄福与郑和一般的表情。
“店家,你的意思是说,太祖皇帝刚刚来此,并且同陛下一道,前往了明末的崇祯朝?”
“是的。”
夏原吉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惋惜的神色。
“唉,可惜,未曾见太祖皇帝一面。”
“不用担心,来日方长,总会见面的。”
夏原吉点了点头,他想起了刚刚店家与他提及的另外一事。
“店家,刚刚你提到了,我们永乐朝之人,也能够前往洪武朝。”
“没错,不过要跟着洪武朝的代理人朱兄前往。”
张泊指了指朱标,为夏原吉解释起来。
“代理人?”
“简单来说,就是你们只有跟着朱兄,才能够前往洪武朝,同理,你们永乐朝的代理人,是汉王朱高煦,你们只有跟着朱高煦才能够来到食肆。”
张泊的话,令夏原吉眉头微皱。
他一下子就想到了早些年的夺嫡之争。
如果让汉王拥有这么大的权力,恐怕……
他就怕陛下会生出废太子的心思。
如果无故废太子的话,恐怕大明以后的继承之路,会充满波折啊。
不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
考虑片刻,夏原吉重新收敛心神。
“太子殿下,不知现在的洪武朝的年份是……”
“现在洪武朝是洪武十六年。”
洪武十六年!
夏原吉陷入到沉默中。
洪武十六年,他还在乡间的私塾作教谕以资养家庭,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才进入国子监学习。
“太子殿下,如果我前往洪武朝一趟,去见一见洪武朝的自己,那洪武朝我将来的发展,是不是会出现偏差。”
“夏尚书,关于这一点,不用担心,因为现在洪武朝整体已经和历史记载不同了,这才是最大的偏差。
并且,我欲重用洪武朝的夏尚书,准备提前让洪武朝的夏尚书进入国子监学习,所以,夏尚书无需对此过多的担心。”
面对着朱标的器重,夏原吉还能说什么呢,当即俯身拱手。
“臣多谢太子殿下。”
在与永乐朝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交谈一番之后,朱标便将身子转向了道衍的方向。
“道衍大师,不知你考虑的如何?”
朱标所说的考虑一事,是邀请道衍一行前往洪武朝做客。
“太子殿下,将两位尚书带去洪武朝吧,贫僧就不去了。”
虽然道衍也不想如此,但是无奈,现在陛下前往了崇祯朝,归期未知。
如果他再前往洪武朝的话,永乐朝连个话事人都没有了。
所以,他得留在永乐朝。
“这样的话,那我便将洪武朝的道衍大师让高煦带往永乐朝如何。”
道衍的脸上直接浮现出一抹喜色。
他前往洪武朝的目的,就是想见一见洪武朝的他,结果太子殿下可以让洪武朝的他直接前往永乐朝。
“贫僧在此多谢太子殿下。”
在道衍感谢的同时,农家乐中,走进了一个人。
正是刚刚领着朱元璋前往明末,如今去而复返的宋应星。
见到来人,张泊热情的打起了招呼。
“宋叔。”
永乐朝的众人齐齐看向门口方向,就见到一位老者缓步走进了农家乐中。
除了刚刚出仓库的夏原吉不认识宋应星之外,其余人都已认识。
宋应星来到张泊桌前,对着众人一一行礼。
“太子殿下,店家,道衍大师,黄尚书,郑太监……”
打完招呼后,宋应星看向了夏原吉。
据他刚才的记忆,貌似成祖并未介绍面前之人。
张泊也知道,夏原吉出来晚了,宋应星没有见着。
“宋叔,这位是你大明永乐朝的户部尚书夏原吉。”
户部尚书夏原吉!
宋应星肃然起敬。
可以说,正是这位大明的户部尚书,将大明引向了一个盛世。
“夏尚书,这位是明末时期的代理人,宋应星,字长庚。”
当即两人也是拱手示意。
就在这时,张泊注意到,宋应星的背后,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背包。
张泊还未来得发问,就见宋应星已经将背包放下,拉开背包的拉链,从里面捧出一摞书籍。
“店家,这些书籍我已看完,特来此将这些已经看完的书籍还给你。”
“不知宋叔这些时日进展如何。”
“托店家的福,数学已经大体上能够自由运用,物理学声学,光学,力学,热学都已然了解,关于电学,涉猎未深。
至于化学,有些晦涩难懂,恕我才疏学浅,进展缓慢。”
“这样啊。”
宋应星涉猎较深的内容,算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内容,比如光学,力学,在以往千年都有人研究过。
但是电学,化学之类,对于宋应星来说,就比较陌生了。
主要就是化学。
对于宋应星这个大明人来说,让其研究分子原子之类的结构变化,属实有些艰难。
不过嘛,他先前就已经采购好了一批实验用材,刚好趁此机会,让宋应星带回去。
而此刻,一旁的永乐朝众人已经听傻了。
数学,物理学,化学,他大明有这种学问?
沉默片刻,按耐不住的黄福向张泊询问。
“店家,你刚刚所提到了那些数学,物理学之类,是何含义?为何我不曾听闻。”
“黄尚书,你还记得你刚才提及的那几个问题吗?”
“这自然记得。”
原本他是准备等着店家为他解惑的,结果太祖皇帝的到来,打断了这一切。
刚刚又是与懿文太子的交谈,致使他一直没有空提出。
“其实,你想要问的问题的答案,就在刚刚宋叔提到的那些学问中。”
“店家,此事当真?”
“确实如此,就比如为什么热气球能够飞天的原理,想来现在的宋叔,也能够为你解答。”
“店家,解答谈不上,倒是可以说说我的理解。”
黄福看向了宋应星,等待着宋应星的答复。
“说起来,这件事的原理并不复杂,想来黄尚书你也知道,热胀冷缩的原理,而对热气球内部的空气加热之后,空气受热膨胀。
而同等质量下,体积膨胀,热气球内部空气密度小于外部空气密度,从而实现热气球的上浮。”
“这……密度是何含义。”
“密度是对特定体积内物体质量的度量,例如,一寸见方的纯金块,其重量是固定的,约莫为一斤二两,一寸见方的纯银块,约莫为六两左右。”
黄福倒有些懵地点了点头。
“那电力驱驰的车,又是怎么一回事?”
对于这个,宋应星倒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了张泊。
“店家,电力驱动电动三轮车走动,是不是运用了电磁力,将电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方式?”
好家伙,宋应星竟然连这都知道了。
“没错。”
黄福麻了。
“电磁力?机械能?这些都是什么?”
“黄尚书,其实这些书上都有着相应的解释,而如果,我要直接了当说的话,恐怕,接下来就是一大串你不知晓的名词了。”
“这样啊。”
黄福的目光,落在了桌面书籍上的那两个大大的物理二字上。
物理物理,事物道理。
这书籍的名字虽然简单,但是却极为不凡。
“店家,想来那货车的柴油发动机,也是与物理有关了?”
“柴油发电机?莫不是内燃机?”
张泊看得出来,宋应星这段时间肯定是努力学习的,不然也不会如此清晰准确地说出此等名词。
“是的。”
得到张泊肯定答复的宋应星,有些热切地询问道。
“店家,不知我大明能否制作内燃机?”
“内燃机制作难度很大,并且对于精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既然宋叔你知道内燃机,那肯定也就知道蒸汽机了,还是一步步来吧,先制作蒸汽机。”
宋应星认同地点了点头。
他明白,知道内燃机是一回事,能够将之做出来,又是另一回事。
一切都得慢慢来。
而一旁,身为工部尚书的黄福,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虽然店家与宋应星的每句话的每个字,他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连在一起,却仿佛天书一般。
黄福的心事重重落在了张泊的眼中。
“黄尚书,不必忧虑,有什么不懂的,完全可以前来询问,况且,不是还有宋叔在吗,相信他也能够为你解答。”
“多谢店家的宽慰了。”
黄福说完,便拿过宋应星放在桌上的书籍开始翻阅。
“说起来,店家,虽然在化学一途进展缓慢,但是所获得的收益是巨大的。
例如在冶铁的时候,所运用到的化学方程式,使我们能够清晰明了的知晓,铁是如何诞生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现如今的大明,已经能够用铁锻造火器了。”
用铁制作火器?
才刚打开书的黄福,猛地抬起头,看向宋应星。
他想起前几日,陛下与他说的那件事。
即用木炭换煤,再辅以精铁锻造火器。
难不成陛下的点子,来自眼前的宋应星?
黄福当即追问道。
“长庚,你刚刚说用铁锻造火器?”
“是,黄尚书。”
“长庚,用铁制作的火器,容易炸膛,极不安稳,所以在火器诞生至今,便一直使用的铜,莫非你有什么好办法,将铜换成铁?”
“黄尚书,其实想要用铁锻造很简单,只需要将煤换成木炭即可。”
黄福的脸上露出了了然的神情。
果然,与陛下说的一样。
“长庚,不知为何要将煤换成木炭,要知道,自宋朝开始,煤就作为了冶铁的材料,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铁不能做成火器的本质原因,就与煤有关,煤当中,有着一个特殊的物质,在元素周期表中,名是硫,在锻造时,这些硫会进入到铁中,使铁变脆,这便是用铁器会炸膛的原因。
而如果用木炭的话,则是没有这么多的问题,只要铁中不含硫,他便能够作为火器的材料,就像明末时期的火铳一般,就大多是用铁制成。”
硫?
黄福首先想到的,便是硫磺。
但是问题是,煤和硫磺根本就是两个玩意啊。
“长庚,这硫与硫磺可否有关系?”
“黄尚书,硫磺就是有硫构成,而煤中,则是有少量的硫,这与纯铜与铜钱的关系一般。”
宋应星这么一解释,黄福就懂了。
这倒是先前他从未听过的言论。
根据宋应星的说法,现在的洪武朝,已经实现了铁换铜一事。
如此说来,他永乐朝也可以这般行事。
这对于永乐朝来说,有着极大的好处。
因为现在永乐朝的火器,都是用铜打造。
一旦将火器的材料,由铜换成铁。
那铜就可以多出来,做成铜钱。
这对于要实现宝钞计划的大明来说,可谓是刚好瞌睡来了,就送枕头。
想到这,黄福便感觉到压力山大。
接下来他的任务,可就有些繁重了。
要监督制作热气球,火器,还要学习从店家这获取的这些书籍。
不过,与蒸蒸日上的大明想比,这都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