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半个时辰后,李格非抵达了垂拱殿。
在前来的路上,李格非大致上就已经猜到了,此行官家召集他的目的。
想来是老师的信件已经到了官家的手中。
不然的话,他一个七品官,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更遑论能够获得官家的召见了。
李格非进入殿中,来到章惇的身侧,向着前方的赵煦拱手行礼。
“礼部员外郎李格非参见官家。”
虽然李格非大致上猜到了官家的意图,但是现在的他,可一点都不开心。
因为事情发生了些许意外。
他的女儿,前几个时辰,刚刚离开大宋,准备再次前往东汉末年。
如果女儿在的话,便就可以将后世之事告知官家,官家不信,直接将官家带去后世。
一切水稻渠成。
但是,现在……
假使他现在真的告诉了官家后世之事,官家势必追问,而他拿不出有力的证据,那可就是欺君之罪。
为今之计,只有先行将后世之事隐瞒下来,待女儿回来之后再说。
“李格非,据苏轼所言,他前段时间曾经让你种下一批亩产千斤的作物?”
在赵煦说话的同时,一旁的章惇也将目光投向身侧的李格非,同时屏息凝神,竖起耳朵倾听。
李格虽然不曾见过苏轼的信件,但是在他听到官家的言语之后,便瞬间知晓了老师的打算。
老师这是打算将所有的事情都扛在肩上。
一旦情况不妙,那也牵扯不到身为弟子的他。
略微叹息了一声,李格非缓缓开口道。
“是,官家。”
“那现在可曾收获?”
如果收获了,将现成的作物拿出来,那赵煦就要怀疑此事的真实性了。
“回官家,还未曾收获。”
现在距离收获,还有月余,这也是女儿放心大胆地前往东汉末年的原因。
她也仅仅需要月余便可返回。
在得知未曾收获后,赵煦的脸上也是露出好奇之色。
他想看看,这所谓的亩产千斤之物,究竟为何?
“好,李格非,我欲与左相前去田地中一观,你意下如何?”
“臣遵旨。”
两个时辰后,赵煦与章惇同乘一辆马车,向着皇宫方向驶去。
马车上的赵煦与章惇,一时皆没有说话。
章惇眉头紧锁,回忆着刚刚在田地中看到了境况。
事实上,刚才所见到的作物,他仅仅认识两种。
稻米与小麦。
而光是这两种作物的长势,就远超现在大宋的任一作物。
而这,根据李格非所言,仅仅是还未成熟时的姿态。
可想而知,一旦成熟,那产量,不言自明。
至于其他作物,虽然他不认识,但是长势同样喜人。
也许,苏轼口中的那个亩产千斤之事是真的。
如此说来,倒是被苏轼获得了一份大机缘。
从儋州脱身,那是板上钉钉的了。
至于能否回到汴京,章惇也不好说。
理论上,凭借这份功绩,想要回到汴京,不难。
但是官家可是对于旧党深恶痛绝,在亲政后,朝廷颁布大赦诏令,这可是连死囚都能免去刑罚的,但是诏令却没有赦免被贬谪的旧党。
因而,苏轼接下来去往何处,他也不清楚。
“爱卿,你觉得是否要将苏轼召回京师。”
赵煦突然向着一旁的章惇开口道。
“官家,臣觉得此事可行,有道是有功赏,有罪罚,苏轼所献之物,如果真如他所言,对于我大宋而言,意义非凡,此无疑是大功一件。”
章惇也觉察到了管家想要让苏轼回来的意图,他也自然顺水推舟了。
他倒是不担心苏轼回来能够掀起多大的浪花,因为自始至终,在变法派的官家眼中,苏轼都是守旧派。
自然不会重用他的。
赵煦此刻也微微颔首,算是认同了章惇的观点。
现在只需要静待作物成熟,看看最终产量是否有传闻中的那般惊人,再决定接下来的行事。
……
农家乐中。
“李小娘子,你又打算前往东汉末年了。”
“是啊,店家,这段时日,我带回来的典籍都差不多已经摘抄完成,要去东汉末年再去拍摄些了。”
“李小娘子,你此行背包中的东西似乎有些多啊。”
望着李清照背着的鼓鼓囊囊的背包,张泊发出了一阵感慨。
“店家,我这背包中都是一些北宋的特产,诸如丝绸,瓷器之类,带过去蔡文姬回礼,店家,你要不要,我拿出几件给你。”
“不了,还是等下次再说吧。”
“没问题,对了,店家,给我再带两壶酒。”
“好,我这就去拿。”
在张泊去拿酒的间隙,农家乐的门口,走来几人,正是前几日前往明朝的大唐三人组。
李治一脸兴奋地在李承乾身后走着,面庞之上,流露着回忆之色。
就在前几日,他的兄长告知他,要带他去一处好玩的地方玩耍,前提是他得保密。
那他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于是兄长便带他来到了这里。
据兄长所言,这里乃是后世。
他也见到了此地的主人,那位与兄长关系匪浅的店家。
之后,店家给他展示了一系列的奇物,使得他对于后世一说开始逐渐相信。
而这,还不是最神奇的事。
他在这里见到了一位熟人,先前去热气球观礼的朱标。
而在兄长的介绍下,他对于朱标的身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对方乃是大明的太子,而与他相处一段时间的朱雄英,则是对方的儿子。
在朱标的带领下,他前往了一个不同于大唐的朝代,明朝。
之后数日,他都在明朝度过。
现如今,他们正踏上回去的道路。
“兄长,此次明朝之行实在是太好玩了,不知我们什么时候再去明朝一趟。”
“过些日子吧,我们也消失了几日,想来父皇也注意到了,不过,稚奴,你可前往别将此事告知父皇。”
虽然不明白兄长为何不将此事告知父皇,但是李治还是点了点头。
大哥不会害他的。
“好的,兄长。”
进入农家乐后,李治一路小跑,进入了屋中,然后就见到了托腮望着门口方向的李清照。
从刚刚门口传来的人声,李清照就知晓了来人是谁了。
看着些许愣神的李治,李清照一脸微笑地说道。
“稚奴,许久不见。”
李治一脸惊讶。
在他的记忆中,似乎并没有见过眼前的这位女子。
为什么对方似乎认得他一般。
在李治愣神的功夫,李承乾与武则天进入屋内。
“高明,则天。”
“清照姐姐。”
“李小娘子,许久不见。”
李治一脸疑问地抬头看向李承乾。
“兄长,为何这位姐姐认得我。”
“那是因为,李小娘子真实身份可是李青啊。”
“李青!”
李治想起来了,当初,大唐飞行热气球时,李青就是观礼者之一。
但是,李青不是男子吗。
这……
就在李治瞪大眼睛,有些不敢确定之际。
李清照扯了扯嗓子,发出了李青的声音。
这下子李治也呆住了。
“李小娘子,你似乎又要有一次大动作了。”
“是啊,我要再次前往一趟东汉末年。”
李承乾轻啧一声。
身为女子,竟然不止一次前往乱世,如此艺高人胆大的行为,他也着实佩服。
就在这时,张泊拿着两壶酒回来了。
“咦,高明,则天,稚奴,你们参加完正旦节了。”
“是啊,店家,朱兄还拜托我将摄像机给你带来。”
说罢,李承乾便将背后背着的黑色包裹,放到了桌面之上。
“高明,麻烦你了。”
“不麻烦,既然任务已经完成,那我们也该离去了。”
“好。”
送走李承乾后,张泊回到了屋中。
“店家,这摄像机是干嘛的?”
李清照已经驾轻就熟地从包裹中拿出了摄像机。
“就是和手机拍视频差不多,只不过更加清晰罢了。”
从李清照手中接过照相机,张泊一边为李清照演示操作步骤,一边开始解释。
“在前不久的大明,刚刚经历了正旦节,而这摄像机,可是拍下了大明正旦节的场景。”
在张泊的教授下,李清照很快便可以熟练地操作摄像机了。
刚好她可以趁着等待刘备的间隙,借此观看一下三百年之后的正旦节,与大宋的正旦节有何差别。
一个时辰后,又来了一群人。
是汉朝与明朝的来客。
卫青,霍去病,朱标,以及一位年约二十的陌生人。
对方虽然身着锦服,但是倒是一副平易近人的打扮。
对方刚一见到张泊,便恭敬地问好。
“朱橚见过店家。”
朱橚?周王朱橚!
在兄弟中排行老五的朱橚,与前几位兄长一样,同样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老朱对他自然也是期望颇高。
从小就与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一般,接受军事训练。
在此期间,他也培养除了不错的能力。
之后,老朱便将他的封地安置在开封。
开封,位于中原要地。
老朱的目的,是让他防范和镇压中原地区内乱。
但是明初,那可是刚刚经历了元末战火,又怎么可能有内乱的困扰。
并且身处内地,并没有像他的二哥,三哥,四哥那样,有北伐的机会,这就使得他早年间接受的军事训练完全毫无用武之地。
不过,既然朱橚既然能够来到这,那就肯定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虽然他在战事上,并没有像他的几位哥哥那样有所作为。
但是他却在另一方面,实现了弯道超车。
那就是医学方面。
与老二朱樉行事荒唐无度,老三残暴想比,身为老五的朱橚,算是一个老好人了。
他体恤百姓,想要救荒济民。
这就使得,他走上了一条,与明初大多数藩王不一样的道路。
因为想要救荒济民,所以他用自己的地位,在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的学者,并且还大量收集图书资料。
之后,就开始了编撰书籍。
例如这位周王所编写的《救荒本草》,乃是最早的一部以救荒为宗旨的医学巨著。
他记载了414株可以食用的植物,其中276株都是他新增的。
在《救荒本草》中,对于各种植物的产地,名称,形状特性,性味及使用方法,都详尽地介绍了一番。
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称呼朱橚为大明神农。
除此之外,他还主持编写了《普济方》,这本十五世纪方书大成之作,后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甚至都采用了很多《普济方》中的方子。
至于朱标将朱橚带来此地的目的,张泊隐隐约约已经猜到了。
如今,他的这农家乐,已经聚集了三位神医。
想来朱标是想让他的这位弟弟,跟着三位神医,好好进修一番,之后能够为大明的医学事业添砖加瓦。
在张泊思考的间隙,朱橚也在好奇地打量着张泊。
他在参加完正旦节后几日,便欲离开。
就在这时,大哥说要带他去个地方一趟。
那他自然毫无疑问地跟着大哥前往。
一路上,大哥跟他讲了很多话。
什么后世之说,带他去见华佗,张仲景,孙思邈。
朱橚直觉告诉他,这不可能。
但是这可是大哥所言,朱橚也就半信半疑地跟随大哥来到此地。
“朱兄,你将五弟带来此地,是否想让他去与见三位神医一面。
“是的,店家。”
朱橚在在一旁不敢相信地说道。
“大哥,难道真的能见到那些人物。”
“是啊,我之前不是和你说了吗,我们身边的这两位,一位是长平侯卫青,另一位是冠军侯霍去病。我们现在只需要等刘备前来即可,他会带着你前往东汉末年,去见到三位神医。”
难以置信!
与此同时,李清照也从屋内走出。
“李小娘子,原来你也在啊,老五,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北宋李清照,李小娘子。”
现在的朱橚麻了。
李清照,他自然也是认识。
只不过,现在的信息着实有些多。
又是西汉,又是东汉末年,又是北宋。
就在朱橚怀疑人生的时候,刘备也姗姗来迟。
见到一群人聚集在院子里,刘备愣了一下。
不过,随着张泊的介绍,刘备很快弄清楚了来龙去脉。
对于刘备而言,这倒是没差。
带一人是带,带两个也是带。
众人随着刘备抵达东汉末年,随之也开始了分头行动。
李清照踏上了前往邺城的行程,卫青去见诸葛亮,霍去病去见许久不见的关张赵三人。
至于刘备自己,则是领着刚刚认识的朱橚,前往三神医的住所。
一盏茶的时间后,在刘备的带领下,朱橚抵达了一件独立的院落。
刘备呼喊几声,无人应答。
他当即有些紧张地来到屋内。
就见三位神医争聚精会神地看着面前的显微镜,对于外面发生的事情置若罔闻。
朱橚跟着刘备来到屋内,好奇的打量着屋内的场景。
眼前的一切,超出了他的想象。
屋子内全是瓶瓶罐罐,那些瓶瓶罐罐极为通透,就好似水晶一般。
现在的大名都没有此等器具,东汉却有。
想来是因为后世的那位店家。
现在的朱橚,对于之前兄长口中提到了各朝之事,已经深信不疑了。
而距离他不远处的三位老者,想来就是兄长口中提到的那三位神医。
“成了,我们成了。”
张仲景大喊一声,显露出与他这个年纪极为不符的嗓门,将在后方等待的刘备与朱橚吓了一跳。
这时候,其余两位神医也是一脸激动地从各自显微镜上移开,凑到了张仲景的显微镜上。
“仲景,真成了!”
“是啊,店家说的没错,下一步我们就要试试看效果如何了。”
在三人庆祝的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刘备的到来,以及刘备身旁一位有些陌生的年轻人。
“玄德公。”
三人齐齐向着刘备打招呼。
“不知这位是?”
“三位先生,这位也是学医之人,来自大明,名为朱橚,想要跟随三位先生学习一番。”
在刘备介绍朱橚的同时,朱橚也对着三位神医俯身拱手。
三位神医见状,招呼朱橚这个新人坐下,开始问东问西。
朱橚也如实相告。
在三神医的问询告一段落之后,朱橚也开始向三神医询问那摆放在案几上的奇怪之物。
“元化先生,仲景先生,孙真人,关于你们刚刚所看的东西,不知是什么?”
三位神医对望了一眼,随后由三人中最为年长的孙思邈站出来回答。
“那是店家给我等的显微镜,至于我们刚刚如此高兴的原因,是因为就在刚刚,我们制作出了第一批的大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