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汴京城内,汴河旁,一间不大的宅子。
一位年轻人推开宅子的房门,从外面缓步走进宅子。
年轻人名为张择端,琅琊东武人。
两年以前,来到东京汴梁求学,在求学过程中,接触到绘画,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此期间,他的绘画技艺每日水涨船高,甚至在汴京城中也有了小小的名气。
得益于此,自打他成名之后,常有人来找他帮忙绘画,张择端的日子也好了起来。
不过,就在不久之前,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年轻人找到他,让他绘制一幅画作。
听完年轻人的要求,即使在画技上颇有建树的张择端,也是不由得感受到一阵压力山大。
因为对方的画作要求属实是超出了他的想象。
其要求绘制一幅描绘清明时节汴京城中百姓生活场景的画作。
初听到这个要求,张择端便感觉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很快,他的这个想法也就得到了验证。
因为对方对画作的尺寸也有着严格的要求。
长约一丈六尺,宽约八寸。
如此画幅的作品,让他不由得想起了东晋时期,著名画师顾恺之的名作《洛神赋图》。
那副画作与如今对方所要求的画作尺寸相差无几。
在得知是要绘制如此画作时,他内心不由得想要退缩。
虽说现在的他在汴京小有名气,但是他可不认为能够比肩东晋顾恺之,能够在如此庞大的画布上绘制出令人满意的画作。
就在他想要拒绝的同时,对方给予了他一个无法拒绝的条件。
加钱。
没有谁会和钱过不去。
在东京求学的张择端更是明白这个道理。
除此之外,对方还答应了,只要尽自己最大努力绘制即可。
既然如此,那他还能说什么,自然也是将此事应承了下来。
况且,此事对他来说,算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如果能够将这副画作完成,那他的画技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而应承下来之后,他的生活也就变成了两点一线。
上午时分,前往汴京城中,行走在大街小巷,观察着各式各样的人物。
下午时分,则是回到这间不大的宅子,开始绘制工作。
这是一项旷日持久的工作,张择端预计,大概这幅画得花费他约莫一年左右的时间。
回到画室的张择端,准备开始一日的工作。
这时候,外面传来了一身呼喊声。
“正道(张择端)兄在不在?”
听到这个声音,张择端便知晓,他的大金主来了。
将手中的画笔刚刚拿起的画笔放下,来到门口,拉下门栓,张择端就见到了门口矗立着一人。
“李青兄,快快请进。”
来人正是李清照,不过是穿着男装的李清照。
“李青兄,此次前来,莫非是查看一番《清明上河图》绘制得如何吗。”
“算是吧。”
“如此,还请李青兄跟我前来。”
张择端将李清照带到了他的画室。
进入画室,满墙都是张择端之前绘制的画作。
即使李清照不是第一次来,见到满墙的画作,她还是感觉到尤为地震撼。
不得不承认,张择端在绘画方面的技艺颇高,难怪其以后能够进入翰林图画院。
“李青兄,这里便是我绘制的一部分《清明上河图》。”
被张择端领到《清明上河图》前的李清照,看着已经略具雏形的画作时,眼前一亮。
这幅画作虽然与当时店家给她看的画作细节方面略有不同,但是光看其绘制出来的那部分,就有了一点独特的神韵。
果然不愧是能够绘制出千古名画的人物,如今已是显露峥嵘。
与张择端交谈了片刻,李清照将身后的背包卸下。
她来到此可不仅仅是为了查看绘画进度的问题,她还给张择端带来了一些礼物。
准确地说,是店家给张择端带的礼物。
“正道兄,我这有一些物件要交予你,想来你也会对其十分的感兴趣。”
看着李清照递来的一个物件,张择端十分好奇地接过,却不知道怎么打开。
“如此即可。”
李清照将之打开,交到了张择端的手中。
“这是……颜料!”
看着圆柱形盒中躺着的一抹光鲜亮丽的红色,张择端眼睛瞪得老大。
大宋的颜料,可都是从矿石中提取的,而如此颜色鲜艳的颜料,他之前可从未见过。
这难道也是从矿石中提取的吗?
“没错,这确实是颜料,不过正道兄,这颜料与你记忆中的颜料还是有所区别的。”
张择端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他看着李清照手中的颜料,眼睛都直了。
“不知我可否一试?”
“自然可以,不过不可将此物用在《清明上河图》上。”
虽然不知晓李青兄说此话的用意,但是张择端还是点了点头。
接过圆柱形的塑料罐,张择端将手伸出盒中,用食指与拇指轻捻出一些,将之放在手中细细打量。
看着手中如此艳丽的颜色,张择端整个人都有些沉醉了。
“李青兄,不知这些都是自从哪里获得?”
“正道兄,这可是秘密。”
虽然张择端脸上流露出一抹可惜的神情,但是这抹神情很快就被兴奋所取代。
他又再度打开了一个塑料罐。
“此外,这里还有一些铅笔。”
铅笔?
对于铅笔,张择端还是有些印象的。
“李青兄,这铅笔指的莫不是南朝梁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中所记载的‘人蓄油素,家怀铅笔’?”
李清照摇了摇头。
她一开始听到铅笔,所想到的也是这个。
但是到手后才发现,两者之间截然不同。
“正道兄,你还是自己看看吧。”
说罢,李清照便将手中的铅笔交到了张择端的手中。
张择端翻来覆去看了半天,也不知道手中的铅笔该如何使用。
李清照接着掏出一把美工刀,开始为张择端演示。
看着美工刀,张择端懵了。
竟然还有如此小巧的刀具。
李清照削完铅笔,便开始用铅笔在纸上开始逐渐绘制,很快便出现了一个大概的人影。
“这是……”
“这种绘制方法名为素描,至于之前颜料的绘制方法,则是色彩。这里有一些资料,以及一些画作,正道兄你可以品鉴一番。”
说罢,李清照又从背包中掏出了一堆打印出来的图片,交到了张择端的手上。
之后,李清照又与张择端交谈了一段时间,见张择端已经开始神游,便笑着摇了摇头,离开的张择端的宅子。
看着李清照离开,张择端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将所有的事物摊开细细品鉴。
就在这时候,他听到了院子里似乎传来异响。
难道李青兄回来了。
张择端如是想着,连东西都没有收拾,就直接来到院中。
然后他就见到一位衣着华丽,年纪约莫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走进院子。
看到来人,张择端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对方来找他绘画的。
当下他也是迎了上去。
“不知兄台怎么称呼?来此所谓何事?”
张择端向对方拱了拱手,开口询问道。
不过,对方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微微颔首说道。
“不知之前的画作在何处。”
哦,对方是想先验验货。
张择端直接将年轻人带去了他绘画的地方。
打量着挂在墙上的画作,年轻男子极为认同地点了点头。
“你就是张择端?张正道?”
男子转过身子,目光灼灼地看向跟在身后的张择端。
“是。”
“不错,我观你画作,确实是难得一见的人才,不知你可否愿意入翰林图画院任职。”
什么!
翰林图画院!
张择端嘴巴微张,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他有些不敢相信。
自唐末时期的孟蜀以及南唐开始,当时的朝廷,就开始设立了专门的画院。
画院由朝廷直接进行管理,画院中的画家以“翰林”、“侍诏”的身份享受与文官相近的待遇,并穿戴官服,领取国家发放的“俸禄”。
这对于如今的张择端来说,可谓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而且,吃上朝廷的饭,这还不是令他最心动的,令他最心动的,是翰林图画院在大宋的特殊地位。
可以这么说,翰林图画院,就是众多画家心目中的圣地,地位堪比众多学子眼中的国子监。
与之相对的,翰林图画院里面汇集了整个大宋最为优秀的绘画人才,例如绘制《朝元仙仗图》武宗元就曾在翰林图画院任职。
因而,现在的张择端甚至都不需要思考,便准备应承下这一事。
不过,他的心中还有些好奇。
那就是这位看上去看上去风度翩翩的年轻人究竟是谁,仿佛这位年轻人能够决定谁能够进入翰林图画院一般。
“不知兄台怎么称呼。”
年轻人的口中缓缓吐出四个字。
“端王赵佶。”
张择端倒吸一口凉气。
眼前之人,竟然是端王赵佶。
他在汴京求学的这段时间,对于这位端王的名号可是耳熟能详。
相传,其在笔墨、丹青、骑马、射箭、蹴鞠均是有着不俗的天赋,在书法绘画方面,更是冠绝大宋。
如今,竟然是端王亲自前来邀请他前往翰林图画院,张择端只感觉浑身止不住地颤抖。
不过,他的目光落在了那副未完成的《清明上河图》上。
如果前往翰林图画院的话,那他恐怕就要失信与人了。
“端王殿下,不知可否等我将之画作完成。”
循着张择端的目光,赵佶同样也看到了这副未完成的画作。
如此尺寸,赵佶第一时间也想到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难不成眼前的张择端,竟然想绘制一幅堪比《洛神赋图》的画作。
赵佶的脸上顿时流出一副极为感兴趣的神情。
“这是?”
“这是他人拜托我所绘制的画作,其取名为《清明上河图》,选取的乃是清明时节汴京城内外的场景。”
张择端的话语令得赵佶也精神一振。
他没想到张择端京师如此打算。
如此画幅,绘制汴京城内外的场景。
直觉告诉赵佶,如果真的能够完成,那这幅画作,说不定真的能够与《洛神赋图》相比肩。
但是,眼前的张择端行吗。
即使是让他亲自操刀,赵佶也不敢肯定他能将之完成。
赵佶几步之间,来到了画作的面前。
看着已经初具雏形的《清明上河图》,不住得点头。
目前看下来,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果然,他的眼光不会出问题。
张择端是一个大才。
赵佶扫了一眼张择端,便就收回了目光。
现在又一个问题摆在赵佶的面前。
这幅画究竟是谁让张择端绘制的。
“让你绘制这幅画作之人你可认识。”
“额,我称呼他为李青兄,他刚刚离开,难道端王殿下没有遇见?”
这时候赵佶回忆起了他在马车上所看到的那人。
很可惜,他没有见到那人的面庞。
赵佶抚摸着绘制着《清明上河图》的绢布,面露思索之色。
对方的身份是什么?一般人可不会要求绘制如此辽阔的画作。
很快,赵佶的目光就被手边的一个塑料罐吸引。
打开塑料罐,映入眼帘的是一团极为鲜艳的红色。
“张择端,这是?”
张择端只感觉心里“咯噔”一声,便觉察到有些糟了。
他之前还以为是李青兄回来了,因而并没有将这些颜料以及桌上的那一堆物件收起来。
如今,全部都暴露在了端王的面前。
端王殿下应该不会夺人所爱吧。
张择端一遍思考,一边脚步不慢地来到赵佶的面前。
“端王殿下,这是颜料。”
赵佶翻了个白眼。
他身为绘画大家,岂能不识颜料。
他是在询问这颜料是从哪里来的。
“此物从何处获得?”
“这个……”
张择端有些犹豫该不该说。
“嗯?”
“端王殿下,此物还是那人交予我的。”
考虑再三,张择端还是决定说出颜料的来历。
端王身为绘画大家,为了此物,想来也不会害人性命。
“还是那人?”
赵佶看着手旁的数十个大小相同,但是里面颜色不同的罐子,只感觉心中有些跳动。
竟然有如此多的颜料,看其颜色,竟然都不相同。
如果将之用在画作之中,又是怎样的一幅场景。
念及至此,赵佶抓紧了手中的塑料罐,目光继续在桌上扫视着。
很快,赵佶就又发现了之前李清照带来给张择端的一系列物件。
通过询问张择端,赵佶眼中的惊诧之色是无论如何也压抑不住的。
扪心自问,赵佶觉得他的画技,在大宋也算是排得上号的。
但是……
看着桌面上的一张张栩栩如生的画作,赵佶只感觉有些自惭形秽。
这是他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计法。
对方究竟是谁!这些画作究竟由谁绘制!
这一切都萦绕在赵佶的心头。
虽然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眼前的这一沓厚厚的纸张中,除了已经完成的画作之外,还有着绘画的技艺要点。
这也是令赵佶大开眼界的地方。
竟然有人会将绘画技法倾囊相授。
赵佶抬眼看了一眼张择端,轻咳一声。
“张择端,本王可以为你保留翰林图画院的资格,你任何时候前往都可以,只不过,这些东西,本王可就带回去鉴赏一番了。”
这时候的张择端算是痛并快乐着,快乐的是端王答应了他保留翰林图画院的资格,痛的是这些对于他帮助极大的物件到他手中还没有焐热,就送出去了。
当然,张择端也明白,这并不是一个选择题,因而他也只有点头称是。
或许,在下次李青兄来此的时候,再问问李青兄还有没有。
甚至他可以放弃绘制《清明上河图》的酬劳,来获取这些对他大有裨益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