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了两家的股份之后,扶苏琢磨了一下觉得还不够。
毕竟他是要养全家的男人。
家里有十二个人,最起码要拿到十二家的股份吧?
所以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也没闲着,在城里到处跑。之前打听出来的消息,到了这个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哪里有什么企业,他心里门清。
秦政倒是在家待着,官方那头不用天天去,真有需要的时候,他们会主动上门的。
比如这天。
办公室的领导助理小林特意来了一趟。
上门拜访不好空手过来,打听到秦教授喜欢吃海鲜,特意带了些比较少见的海货过来。倒也不贵重,就是市场上不常卖,不过他有关系可以弄到一些。
秦政的目光扫过他拎来的海产。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秦政示意他坐:
“今天过来是遇到什么困难了?()?()”
荣禄过来把东西拎走,将空间留给他们两个谈正事。
小林嘿嘿一笑:
“教授,是这样的,您上次说的那个批发市场,我们上头商量过后觉得确实很有必要弄一个。但是吧,这个批发市场开起来,要派上用场,就得想想法子推广。()?()”
厦门这头经济才刚刚发展,说实在的领导们觉得批发市场现在就开起来有点早了。但是这种东西呢,又不能拖着不建,不然等别人先建起来了,自家就失了先机。
在现在的年代,什么都是稀罕东西。第一个建批发市场的城市,必然能出尽风头,把各地的个体商贩都吸引过来。
厦门想当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就得卡好时间点。
小林和秦政说起目前城里开起来的民营厂子,把刚刚才申请开始建厂房的都算上,一共也就二十来家。
毕竟能消息灵通到在政策下来之前就知道厦门是开放区的人,还是少数。大部分知道消息的,自己是没有心思开厂的。
那么其他人就只能等政策下不得还在纠结要不要试试呢。
厂子少,货源就少。
批发市场需要足够的货源,不然小打小闹开一个,没意思。
除了货源之外,还得有中间商,就是去批发市场开店的。这个好找,大不了各厂子自己安排个人过去。
小林皱眉说道:
“重点是小摊贩,数量不够。?()_[(.)]???#?#??()?()”
批发市场,走的是批发。中间商大宗批发,小摊贩小额批发。
其实就是给厂子提供一个中间人,这样厂子可以专心管生产,不用频繁接待那些过来只买几十件的小散户。
接待小散户对于大厂子来说是性价比非常低的事情,不仅是因为他们要的量少,重点是他们要的款式都是彼此不同的。
一个厂子一般不会只生产一种产品。
刚起步的厂子还好,等以后扩大规模了,同样都是裤子,有好多款式。
结果一会儿
来一个要甲款式五十件的,一会儿来一个要乙款式一百件的。一天下来零零碎碎,还得专门安排个人处理这些事,不划算。()?()
和批发市场合作就不一样了。
☉想看无字惊鸿的《大秦地府日常》吗?请记住[]的域名[(.)]☉?☉$?$?☉
()?()
虽然一开始中间商需要各种款式都进一大堆,然后计算售卖速度。但这些都是中间商需要操心的事情,厂子只管生产就行。()?()
进入正轨之后,厂子只用按照中间商订购的大额数量来生产,省了很多麻烦。()?()
何况有些厂子全程用的机器都是同一套,生产别的款式就要在机器上调整一下。一次只生产几十条,为了几十条改来改去的太费劲了,但是几百上千条就不一样。
小林的意思是,别的东西都好解决,小摊贩不够才是最大的问题。
大部分小贩刚开始摆摊都是几十条几十条地进货,要支撑起批发市场的客流,平均下来得有多少个小贩才能显得市场热闹?
秦政懂了他的言下之意:
“刚刚开放市场,大家还太保守了。”
小林一拍大腿:
“对对对!就是这个意思!”
前头的局势把大家弄怕了,就担心会有个反复。到时候再次算成分,这些搞小生意大生意的,给打成资本家,这谁不怕?
但是他们这些官方人员心里是清楚的,政策反复的概率不大。
别看目前只有四个经济特区,实际上整个粤闽两省都在开放的范围内。只是没有单独拎出来,说省内的其他城市也是开放特区而已。
小林认识周围城镇的同事,那边都说接到了通知,以后不抓摆摊卖东西的了。
也就是说,两省都是厦门的潜在市场。要是能吸引其他城市的个体户过来进货,那数量一定非常可观。
小林压低声音:
“这么多人来厦门,您想想能给厦门创造多少收益?”
哪怕里头九成的小贩都是进了货就走,他们过来进货得坐车吧?下了车得住招待所之类的地方吧?一个人要是拿货不方便,得请个三轮车师傅帮忙吧?一日三餐得在当地买着吃吧?
还有很多很多方方面面。
经济不就是这么“活”过来的?
秦政自然也懂这个道理。
但现在问题就卡在,怎么让大家相信政策不会反复,然后放心大胆地来厦门进货。
秦政眼眸眯起:
“这是舆论造势的范畴了。”
小林的心提了起来,担忧秦教授不懂这方面的问题。
秦政还是懂的。
都说秦梓桑擅长经济和舆论,经济就不说了,属于小太子自学成才。舆论造势这方面,还真不是纯自学。
太子殿下小的时候,他爹就在帮他营造人设了。
天下人是怎么知道太子扶苏仁善的?总不能是年幼的小太子自己布局的吧?
有些手段始皇帝陛下不是不会,他就是没对自己用,觉得没那个必要。
秦政觉得太子仁善就够了,秦王还是得威严一些,有张有弛搭配起他是暴君的事情。
这会儿小林过来求教,他很快就想到了一堆可行的操作。
清婉端着泡好的茶送过来,然后顺势在父亲身边坐下来,打算蹭个课听听。
秦政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没管她。
润了嗓子之后,他反问:
“谁说必须要把批发市场建起来,才能将名号打出去的?()?()”
小林一愣,什么意思?
清婉已经眼前一亮:
“父亲是说,先宣扬厦门要建造全国首个批发市场,目前正在建设当中。把消息闹得沸沸扬扬,让全国都知道这件事?()?()”
秦政颔首:
“不错,这叫宣传预热。()?()”
小林恍然大悟:
“我们可以说在建,什么时候建好,当然是看什么时候需要批发市场出现。?()_[(.)]???@?@??()?()”
清婉点头附和:
“这种是不是就是吊人胃口?一直说在准备批发市场,一直不开张。让大家特别期待,目光就会一直聚焦在这上头?”
秦政搁下茶盏:
“正是如此,期间可以隔一段时间在报纸上刊登一下批发市场的建造进度,不断地炒热这个话题。”
一件事情如果说完就丢开了,大家只会慢慢遗忘。但是隔三差五提起来说又有进度了,胃口就会一直被吊着。
厦门这么大张旗鼓地搞批发市场,不正是证明他们官方在背书,告诉大家政策不会反复,放心大胆地过来进货?
现在全国性质的报纸和广播还是有一些的,借用他们的渠道发声就行了。
“除此之外,还可以报道一些私人企业的创立情况。在市内挑几家先进企业作为典型案例,说一说他们的创业心得、创业过程,激励其他人学习。”
这些民营企业就是积极分子,被作为正面典型得到了官方的推广,就能带动更多的人投入进来。
厦门的先天条件难道就比深圳差吗?
当然不是。
所以,只要厦门足够努力,以后的发展肯定不至于被甩开太远。
深圳占了珠三角的便宜,厦门没有个厦三角。但是不要忘了,和厦门隔海相望的还有大家心心念念的岛屿,这也是个战略要地呢。
虽然现在距离岛屿回归可能还有很久,但这是迟早的事情。到时候跨海大桥建立,哪怕不是直通厦门,也在厦门附近,会形成新的三角区。
这就是闽省发展的又一契机。
小林听得振奋:
“秦教授,你太厉害了!”
他是厦门本地人,当然希望家乡能发展得更好。谁不想当龙头老大呢,不拼一把就太遗憾了。
秦政又转头提起了另一件事:
“旅游业也可以搞起来了。过来次数多的外地人,哪怕之前一直忙着赚钱进货,来了这么多次,也总有想四处逛见识一下厦门风采的时候。”
“你们不是担心有些民众胆子小,不敢之间就过来进货吗?那就给他们有一个新的借口,让他们来厦门旅游。”
这样如果来了之后还是不敢进货回
去卖,好歹游玩了一圈,也不算是白来一趟。
而有些专门冲着旅游不定就能勾得一些人起了做生意的心思。
厦门本地的景点暂时不够怎么办?
这也好办,就看海嘛。
即便是闽省,也不是所有城市都临海的。常年不出远门的那些人,大概率也没看过海,还是很乐意去逛逛的。
这种景区就不要花什么钱去建设,对于现在还有点穷的官方来说非常合适。
何况厦门本地还有一些其他的天然景区,都是可以逛的。
小林手都写酸了:
“好好好,这个主意不错!?()?[(.)]★??╬?╬?()?()”
小林在秦政这里取了经之后,回去跟领导汇报了今天的谈话。
领导笑呵呵地说:
“既然要挑选合适的案例作为典型,不如就先选富强服装厂和百货商场这几个吧。()?()”
投桃报李,秦教授给了他们这么多帮助,他们当然要回馈一二。听说小秦教授持有他们的股份,一直在指导他们怎么经营,显然是最好的选择。
不仅是因为教授这层关系,还因为父子俩很有本事。两个企业在他们的指导下肯定不会开到一半破产倒闭,以后事业一定蒸蒸日上。
找案例不就得找这种顺利经营前景大好的?不然找个半路破产的,这场布局就成为笑话了,反而打击大家的自信心。
做生意到底是有风险的,但宣传口肯定不能逮着风险宣传。
现在市场还没热起来,就先泼凉水,那不行。至少得等涌入的人多了,再报导一些失败案例,让没有这方面天赋的人别进来栽跟头。
领导让宣传部的下属去联络媒体。
扶苏这天恰好在富强服装厂进行指导,宣传口的人过来采访时,他也在场。
对方了些什么“没想到您也在这里()?()”
的场面话,很快就把气氛热起来了。
厂长若有所思。
他是没想到扶苏还认得经济开发部门的人,而且看样子还挺熟。顿时把对教授的重视程度又提高了一个档次,毕竟他自己也只是在这个部门有个还算熟悉的朋友罢了。
能让对方态度这么友善,教授这头的关系一定不简单。
来人说起了这次过来的目的。
厂长一听,更加确信了。
厦门这么多私营企业,怎么偏偏第一个挑中了他?里头肯定有别的关系在,比如看在教授的份上。
于是接下在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厂子欣欣向荣一片大好,未来准备开拓哪些新产品。
他也无师自通学会了画大饼,把以后打算生产的文化衫之类的都拿出来说。
多好的机会,据说要上全国报纸呢,这还不赶紧打广告?
宣传口的工作人员也很满意。
一是厂长说的内容很有可写性,文章刊登出来绝对能因为
新奇有趣吸引一大批人的注意力,
说不定还能在全国引起轰动。
二是他们刚刚特意和扶苏打了个招呼,
就是想让厂长知道这次的机会是怎么来的。要是厂长没领悟到,
反而叫人糟心。
示好不就得这么示么?
干了好事不留名的是傻子,
所以工作人员选择当着扶苏的面暗示厂长,这代表着他们在给秦家做脸。
同时,他们也是在替秦家邀功。
不然回头总不能叫秦家的教授亲自去和厂长说,你有这个机会都是靠的我们,这不跟挟恩图报一样尴尬了?
那样办事就太不妥帖了,所以不如宣传口自己把事情揽过去,帮忙办得漂漂亮亮,皆大欢喜。
官场上的人啊,心眼都多,会来事。
扶苏似笑非笑地看了他们一眼,心道难怪能在这么关键的时刻被调入经济开发部门工作。
没点能耐和关系,哪里能搭上这趟顺风车呢?肉眼可见的,以后他们这个部门会越来越吃香,受到同事的羡慕。
采访结束之后,工作人员特意邀请小秦教授去聊聊天,说有些问题想要请教。
扶苏也没拿乔,答应下来。
厂长纠结了一下没走,想听听聊什么。毕竟这可是开发部门,说不得有什么内幕消息呢。
幸运的是工作人员也没拦着他。
对方问扶苏:
“是这样的,我们这边宣传口接下来会隔一段时间报道一些先进分子。您对这些企业比较了解,希望您能推荐一些人选。”
扶苏闻弦歌而知雅意:
“厦门的先进同志确实还是少了些,不过你放心,这都是暂时的。我这些天也在指导一些同志,以后厦门会越来越好。”
工作人员眉开眼笑:
“那就麻烦您了。”
像这样厉害的教授专家,能多指点几个本地企业家那是再好不过。
没办法,谁让大家都是头一次搞这种大生意,都在摸索阶段。厦门这头也希望大家少走点弯路,要是个个都能做大做强,那是再好不过。
宣传口就更希望全是正面案例了。
毕竟领导的意思是,每周至少挑一个企业出来宣传。又不能宣传重复的,这不就显得目标不足了吗?
小秦教授能懂他的意思真是太好了!
工作人员畅想着以后不缺宣传案例的美好未来,而后追着问了点细枝末节的问题。最后提到过几天他们还要去一趟百货商场,这是下一个先进案例。
扶苏点了点头,稍稍提点了两句。
虽然不能直接在文章里宣扬失败案例,打击大家的积极性。不过文章里还是可以夹带私货的,增加一些细节,委婉地告诉大家怎么样的操作是不可行会亏本的。
既然上头不希望大家创业失败,那该给的提醒还是要给。
扶苏帮忙把采访稿改了改,增加一些内容。譬如说厂长提起要找百货商场铺货的这一段,就可以增加一些警示语。
工作人员奋笔疾书:
“那我这么写,您
看怎么样?”
扶苏接过去一看,
只见纸上写着——
「记者同志问道张厂长为什么会想到要和百货商场合作,
张厂长笑了笑,
说道:
“这个社会是发展的,
新事物有他存在的必要性。我一直觉得未来百货商场会越做越大,所以厂子迟早都会将货铺过去。”
“但是一开始,我觉得这件事并没有那么紧急,想的是拖一拖,以后再做也不迟。可是秦教授点醒了我,让我意识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有的时候拖一拖就会错过最佳时机,以后追悔莫及。”」
一段话不仅提醒了读者要勇于抓住机会,别拖延、别纠结。还提醒了一部分准备开场的企业家,千万不要放过百货商场这个渠道,觉得人家没有发展前景。
顺便拍了秦教授的马屁。
相信肯定会有很多意动了的人拿着这篇文章反复研读,逐字逐句的解读研究,把文章想要传达出的消息都一一吃透。
工作人员心满意足地走了。
厂长有些激动:
“我刚刚的回答没什么问题吧?”
面对记者提问,他超紧张的。
不过他自认为自己发挥得还不错,说了很多正能量的话,还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文采和风度,形象塑造得极好。
扶苏随口安慰道:
“放心吧,等文章刊登出来,大家肯定都觉得你是个特别有智慧的厂长。”
文章没几天就登报了。
全国上下都知道了张厂长这位人物,还对他口中频繁出现的秦教授产生了兴趣。好些人就起了心思,想着能不能也来厦门请教一下这位有本事的教授。
最快找来的是本地的企业家。
这回不需要扶苏主动上门推销了,那些人一个两个都带着重礼登门求教。如果扶苏愿意也去自家厂子做个特邀指导,那就再好不过。
愿意给出好几成干股的人当然没那么多,但是肯稍稍给一些股份的大有人在。
扶苏这个人就很现实。
你给我多少股份,我就给你提供价值多少股份的指导。所以到目前为止,百货公司还是在他这边得到指导最多的企业。
宣传口的工作人员前往百货公司采访的时候,对方负责人已经看过报导了。
他其实早就听说自己会是第二个被采访的,当时就有点期待。但那会儿的他并不知道原来文章会写得这么好,好到出乎他的预料。
工作人员来后,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
这位负责人倒是没有在采访中大肆夸赞秦教授,因为他觉得要是频繁提及秦教授,对教授来说不一定是件好事。
厦门这边要是每个先进企业都打着秦教授的名号吹嘘,难免会引起首都那头的注意。目前还不清楚首都的态度如何,还是不要给教授添麻烦比较好。
所以负责人只是稍微提了一下有位教授对他们进行了全方位指导,具体是谁,没有细说。
反正有心人来了厦门会自己打探的,教授的光芒不会被掩盖。他点到为止即可,全厦门再没有
比他更贴心的人了。
?无字惊鸿的作品《大秦地府日常》??,域名[(.)]?ㄨ??????
()?()
负责人有些得意。()?()
随着厦门几个先进分子的事迹刊登一并传得沸沸扬扬的,还有厦门要建造全国首个批发市场的消息。()?()
据说厦门准备先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批发市场,在这里可以批发到各式各样的产品。()?()
——同类的厂子不够,那就只能不同类的摆在一起了。这样还能加快开张的速度,毕竟不能长期吊人胃口,吊到一定程度就得落到实处。
好在,现阶段很多做生意的小贩其实也不太清楚自己应该去进点什么售卖。去综合性市场逛一逛也好,说不定过去一家家看完,脑海里就有思路了。
而且综合性的批发市场,听着就很高大上的样子。就像百货商店,品类那么多,一听让人觉得能把这么多商品集合在一起是一个很厉害的事情。
朴素的人民群众果然被“综合性”这样的新词给唬住了,有种不明觉厉的感觉。
秦政提醒小林:
“等以后市场扩大了,可以再宣传自己打造了第一家专门为某某类型商品建造的批发市场。这样是在宣传自己的专业性,也是在宣传自己这里这类商品卖得好、质量佳、非常受欢迎。”
比如全国首家专门的服装批发市场,一听就知道想进服装最好来这里。
一整个批发市场的服装,那肯定又多又全,什么款式都能找到,走在全国最前沿。
而且能开起明来拿货的多。大家都来这里拿货,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跟着学绝对没错。
小林疯狂记笔记:
“嗯嗯嗯!”
今天扶苏也在家,还帮忙补充了一些细节。
什么之前的宣传全是企业案例,是时候加一点个人案例了。采访几个个人摊贩,这样的人才是普罗大众,才能激励大量群众效仿。
毕竟也不是谁都开得起厂子、敢搞这么大摊子的。
关键在于,目前其他城市不一定能批下来建厂的许可证,所以那些厂子都扎堆跑来厦门等经济特区申请。
这就让一些人选择观望了,不少人都不愿意长期待在外地拼事业,更希望在家乡发展。
小林一想也是。
当小摊贩的成本不高,哪怕你只去批发个二十件,批发市场也是给批的,顶多是进货价格没办法压得足够低。
何况现在摆摊堪称没有难度,只要找一条人流量多的街道,吆喝吆喝。东西物美价廉的话,不愁卖。
民营厂子舍得压缩自己的利润,但凡来批发进货的,拿回去售卖都能赚个差价。定价和供销社一样但不要票,或者比供销社低一些,都是绝对可以卖出去的。
很多群众生活观念还是非常朴素的,买衣服不追求好看,只追求性价比。
这种堪称稳赚不赔的买卖,愿意入行的就多。正好如今许多城里都在烦恼工作问题,这就创造就业岗位了。
上头搞知青下乡,就是为了解决就业,把没工作的知识青年送去乡下干活。但没工作的可不仅仅只有知识青年,城里没
工作的中老年人也多得很。
摆摊这事又不规定年龄,有拼劲的老人家也能来干。
小林继续疯狂做笔记:
“我懂了,可以挑一些典型群众进行宣传,是这个意思吧?()?()”
他盘算着第一期就出没找到工作的高中毕业生的故事。
正好他认识一个,那是家里独生女,所以不用下乡。但毕业之后无所事事也不好,就想着去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
对方倒是不做倒卖生意,而是开了家早点摊子。听说手艺不错,生意也很红火。
没工作的知识青年的故事有了。
下一期就可以出拉扯孙辈的孤寡老人,说他靠着摆摊日子有盼头了。
再下一期还能说说因为种种原因失业的中年人,靠着做小生意养家糊口。
扶苏点头:
“就是这样,最好挑一些比较有话题度的人物,能引起群众共鸣和热议的。()?()”
要么是能让读者代入自己或者周围亲友的,要么就是能让读者心生怜悯、改善舆论导向的。
看多了鳏寡孤独靠双手勤劳致富,日子从饥一顿饱一顿变成顿顿能吃饱。除非是冷心冷情,不然谁说得出“摆摊丢人7()_[(.)]7?7*?*?7()?()”
这样的话呢?
日子能过下去就行,吃不饱饭的人哪里能管丢不丢人,何况这可是国家政策!
这几份报导刊登之后,反响更热烈。
最醒目的改变,就是厦门很快涌来了大量面带愁苦却眼神明亮的粤闽两地群众,他们都是看了报纸后想来拼一把改善生活的。
厦门特意增加了从火车站到各厂的公交线路,也增加了公交班次。还有很多本地人骑着三轮车自行车,在车站口揽客。
开发部门对这件事很重视,特意联络了火车站和附近公安,维持这一片的秩序。免得大家生意还没做起来,先闹出什么踩踏事故来。
结果踩踏事故没发生,公安倒是抓到了一些开小黑旅馆的人。
这种黑店一般是用低价吸引大家过去居住,说是比招待所便宜。但黑店就是黑店,套路多得很。
比方说偷偷趁着顾客不在进屋偷东西,顾客闹出来要旅店负责,旅店就出来几个彪形大汉。顾客人生地不熟的,不敢得罪他们地头蛇,也不敢去报公安,就不了了之了。
还有那种搞仙人跳的,用特殊服务吸引人过去居住,结果是个骗子。因为大家都不干净,所以没法报公安,只能私了。
这年头是有流氓罪的,严重了会枪毙。
各种手段层出不穷。
公安同志起初也没发现这是黑店,最近涌现出的小生意人太多了。但是便衣公安路过时偶然听到拉客的说辞很暧昧,意识到这家居然做那种生意。
所以他们立刻派人去抓了,本以为会抓个涉-黄,结果抓了个仙人跳。
事情报上去之后,车站附近就进行了整顿。
这种老鼠屎只会坏了本地的名声,万一吓得人家不敢再来怎么办?可不能因为这些小细节,让本地人都背上坏名声,再牵连到城市发展。
擅长完善制度规则的秦政在搜罗了一些这段日子城中出现的乱象之后,写了一整套的改善方案送去了办公室。
包括各种经营资格证的获取、登记、监管等等,还有就是经营过程中有些必要的要求,譬如消防、卫生、健康。
小黑旅馆肯定是没有经营资格的。
很多行业的资格证都是后头一些年渐渐完善起来的,最初只有大厂子才需要办理资格证,一些小摊贩是没有的。
领导思索过后,最后决定严抓这一块。
要做大做强,就得规范起来。
不能为了发展就放任,这样市场看起来是百花齐放了,可也坏了名声、坏了风气、坏了治安。
各地红袖箍和公安开始配合打击那些没有资格证的私人作坊,一开始不严,就是查到之后警告一番,提醒他们赶紧去办-证。
“下次要是再没证,就得按照投机倒把算了啊!?()_[(.)]???+?+??()?()”
投机倒把罪可是97年才取消的。
如今还没有非法经营,立法上头他们插手不了,但是可以迂回一下嘛。
就像供销社没人抓他们投机倒把,因为他们有官方的许可,其他私人摊贩也可以通过获得官方许可证来规避这方面的风险。
绝大多数生意人还是很配合的。
虽然麻烦了一点,但仔细想想这也是对自己的保证。回头万一政策真有反复,跑来计较他们之前做小生意的事情,拿出这个官方开具的证明,也能争辩一二。
至少证明这是得到官方准许的行为,没道理被秋后算账,对吧?
倒是一些临时起意想来进货的外地人,有些进货少而且不确定自己会不会一直做下去,就不太乐意办这个证明了。
嫌麻烦,而且害怕去找公家办-证。
这个时代好多人连遇到问题都不敢去找公安寻求帮助,何况是去办-证的。
不过这也不难。
扶苏给支了个招。
他教了本地人一些话术,主要是在三轮车师傅、中间商里头教授,通过他们的口忽悠外地来的办-证。
吴小妹是一个乡下姑娘,头一回来厦门这样的大城市。她在家乡其实是个敢想敢拼的利落姑娘,但是出门在外难免生出一些胆怯来。
从火车站出来之后,她就拘谨得不知道手脚该往哪里放,直到一个热心的大娘凑过来问她是不是来进货的。
大娘骑了个自行车,说去一趟批发市场只要五分钱。看你没带什么行李,便宜点收你四分钱。
大娘强调道:
“这是去的价格哈,等你到了,如果带了大包小包的出来,要按照重量加钱的。你要是舍不得呢,就去坐公交,公交过去站点不多,来回也就两毛钱。()?()”
吴小妹算了一下,那肯定是坐自行车划算一些,果断掏钱。
路上,大娘一边骑车一边跟她闲聊。
大娘就说到她这几个月见识过不少像吴小妹这样过来进货的,几乎天天都能拉到十好几个客人。
在大娘嘴里,她知道很多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