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字惊鸿 作品

第 254 章 甜言蜜语

第254章甜言蜜语

群里跳出新消息。

[秦二世]:大坏蛋!你才会被骗呢!我聪明得很!他们骗不到我的!

众人:……

虽然已经听始皇帝说过了,他家宝贝儿子才一岁多点。但是每每看到对方说话这么天真可爱,众人还是有些不太适应。

尤其陈寿之前还在科普对方是怎么玩弄朝臣的,割裂感更强了。

所以全群只有一个昭襄王回应了扶苏。

[秦昭襄王]:好好好,我们扶苏肯定不会被骗。不生气了,去和你阿父聊天玩吧。

小兔崽子别在群里捣乱了。

陈寿并未受到影响,继续分享自己看过的资料。

[陈寿]:据秦三世回忆父亲的文章中记载,二世自小学习百家杂学。始皇帝大概早就预料到未来大秦不可只靠法之一家治理秦国,因而提前培养了儿子。

[玄秦学者]:此处应该@秦始皇

秦政扫了一眼群聊,对此并不意外。

[秦始皇]:若天下只剩朕之大秦,自然该用杂学之道。

以前诸子百家有的挑,才惯得他们那么嚣张。只剩大秦之后,不肯向大秦低头的百家就给他滚去当庶民,难道还指望大秦捧着他们?

昔年的六国都不惯着这群家伙,你爱走不走。你走了有的是其他学派其他学者来投,寡人可不是非你不行。

到了大一统王朝,更是如此。

秦朝的儒生只敢嘴上逼逼赖赖,努力用各种方式刷存在感。实际上因为法家独大的缘故,他们的政治话语权根本不高。

反而是后世王朝只剩儒家子弟之后,一个两个嚣张得不行,还喜欢抱团给皇帝脸色看。

秦政趁机教导儿子:

“大一统前不好重用杂家,是因杂家同时得罪了所有学派。不像只用百家中的一家,不会与各派都树敌。”

“而大一统后,百家即便不满大秦也为之奈何。诸如儒家,也不过是在名声上编排一二罢了。旁门左道,贻笑大方。”

扶苏睁着大眼睛看父亲:

“嗯嗯!”

秦政对上他纯稚的双眸,顿了顿。

他问道:

“阿苏听懂了吗?”

自己现在就和儿子讲治国之道是不是太早了一点?

扶苏开心地说:

“听懂了!阿父现在唯我独尊,所以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顾虑那些家伙。”

秦政对这个回答还算满意,一岁多的崽崽能总结出这一点就够了。他怕就怕儿子跟后世那些道德感过高的皇帝学,天天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畏首畏尾的。

为了好名声就无限制地向臣子妥协,就算一时得到了夸赞,以后也会遭人嗤笑。何况这对大秦也非常不利,堪称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不过想想扶苏现在折腾人的劲……

秦政觉得比起担心儿子为了名声向臣子妥协,还不如担心儿子过于不在乎名声,被臣子骂吧。

果然还是应该往腹黑了养。

秦政决定仔细听听他家太子在其他位面是怎么做到一边干坏事,一边被所有人夸赞的,然后让扶苏去学一学。

[陈寿]:二世虽然重用杂家,却并没有将杂家捧上当初法家的地位。他似乎格外喜欢用制衡之道,令儒、法、杂、兵几家互相牵制。

[陈寿]:秦初名臣贾谊曾写过一篇策论,分析二世此举。他认为,二世重法是因法度可以规范臣民,使臣民不敢生乱。重儒是因儒学可以安定人心,使万民向善、自我约束。重兵是怕大秦日后懈怠军事,步上齐国后尘。

[陈寿]:除此之外,另有一商家在二世一朝兴起。他们宣扬以商治国,用经商手段打击六国余孽。因效果拔群,迅速成为大秦风头最盛的学派之一。

[陈寿]:根据前朝丞相匡衡的溯源,商家应是二世授意创立的,以管仲的制鲁之法与商鞅的穷民之道为基。

[陈寿]:二世不仅着意维持多派并立、以杂学为首的朝堂体系,还主动出手增加学派数量,十分大胆。

一般人搞制衡都怕玩脱了,不会拉进来太多的势力下场。而且制衡也不是那么好玩的,一不小心就要翻车。

陈寿因而觉得二世过于不顾后世皇帝死活,只顾自己快活。

秦政:欲言又止.jpg

虽然陈寿说的也没错,他家扶苏就是这个性子。但到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他还是得给儿子找补一下的。

[秦始皇]:三两党派制衡,自然容易翻车。一旦帝王手段不足,便会叫一党独大,威胁皇权。

[秦始皇]:然党派过多,便无法成事。只要掌权者不过分愚蠢,反而利于统治。

[东吴大帝]:不错,正是这个道理。

作为多年窝在东吴玩制衡的专业人士,孙权在这方面可太有经验了。

[东吴大帝]:学派之间难以真正联合,便不必担忧他们关系过密,一起对抗皇帝。不像世家大族,互相联姻盘根错节,不可用此招数。

说到这,孙权还有些遗憾。

他觉得学派比世家好对付多了,那群学派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冲突,根本不可能握手言和。

要是学派之间都搞“联姻”了,和双双加入杂家有什么区别?

正因他们内部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才给了皇帝可乘之机。

就像秦始皇说的那样,但凡皇位上的不是个傻子,任何一家就无法独大。哪怕有谁想搞事情,其他家也会不约而同地出手把它给摁下去。

——你家独大了还有我家什么事?

世家大族还会拉拔姻亲一起分肉汤喝,学派就别想了。他们只会趁机把其他学派都打压了,所以永远拉不到真正坚固的盟友。

即便有哪几家联手先干掉别家,后续也会互相打出狗脑子。而且合格的皇帝自然不能任由这种事情发生,党争激烈对朝堂没有好处。

因而皇帝要做的就是不给他们搞联盟玩大型党争的机会,两三个党派相争才叫党争。七八个势力互相博

弈,

那叫大乱斗。

只要上头的皇帝不故意挑拨他们进行无意义的内斗消耗,

比如引导他们互相用见不得光的手段打击政敌。学派一般只会老老实实干活,

企图用自己的本事得到帝王青眼。

何况学派内部也不是铁桶一块,

同为大儒,都有不同学说的划分呢。

[汉文帝]:秦朝皇帝权利太大,只需皇帝不曾突发奇想捧任何一家,光靠学派自己,恐怕很难独大。

胡亥连丞相都能说夷三族就夷三族,真有谁那么有本事做到独大了,皇帝也能反手就把人送走。

[汉景帝]:父皇所言甚是!

刘启都要羡慕死了,他也想拥有秦朝那么强大的皇帝权利。他要有这个权利,削藩哪儿还需要这么费劲?

秦始皇给儿孙留下强大的帝王权柄,秦二世在这个基础上针对皇帝的大权设计了一套适合秦朝的朝政格局。

路都给儿孙全部铺好了,羡慕。

刘启:是个好策略,但朕的大汉用不了,大汉皇帝没那么大的权利。

[陈寿]若有所思:如此看来,秦朝后续继承人的治国难度实则较低?

[秦始皇]:各国皆有昏庸之主,大秦已连出数代明君,自然该为子孙忧虑。

言下之意就是担心秦国没那么强的运道能够做到代代明君,前头已经出了那么多明君,按照运气守恒也该出个不像话的不肖子孙了。

所以为了防止不肖子孙把自家皇位给作没了,就得多做点准备。

秦梓桑一向很善于未雨绸缪。

现在这个格局,培养继承人其实有非常明确的方向。就是培养他们的制衡手段,让他们能够做到引导各家维持住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甚至都不要求皇帝自己能够平衡各党,反正各党会互相排挤。皇帝只要确保他们不走歪路就行了,基本是傻瓜难度。

二世已经尽量规避了多党的弊端,如果连这都无法驾驭,那还是尽早退位让贤比较好。

[明太宗]:@清康熙,你看看人家,人家那才是制衡,你那个叫养蛊,活该你家乱成一锅粥。

[清康熙]:……

清朝是本群最底层,大家都不待见他们。待遇和晋朝皇帝差不多,直接导致清人不太喜欢在群里说话。

毕竟吵也吵过了,吵不赢有什么办法?所有朝代联合起来唾弃大清,大清毫无还手之力。

但即便清朝皇帝选择闭麦不和这群人一般见识,也架不住前头的明朝皇帝时不时就把他们艾特出来嘲讽一下。

[清康熙]:九龙夺嫡时,朕手下的党派是以皇子为首,又非朝臣,怎能一概而论?

皇子为了上位,本来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地互相陷害。还想良性竞争,根本不可能。

康熙认为自己原就是为了养蛊,制衡只是顺带的。

[陈寿]:其实大秦也出现过皇子为某一派魁首之事,不过一般这样的皇子都无法成功上位。秦皇们似乎格外防备与学派交往过深的儿子,反而青睐在各派中左右逢源的皇子。

[陈寿]:曾有一太子与儒家交往过密,后续因故被废。民间传闻是帝王喜新厌旧,偏心娇妻幼子,秦史记载却是“太子结交大儒,帝憎之,斥其愚钝”。()?()

光看这一句,还以为皇帝是被枕头风吹得讨厌太子,或者觉得太子结党威胁到了皇帝权柄。()?()

但结合秦朝皇帝对党派的微妙态度,或许真相就是字面意思——皇帝觉得太子之亲近儒家是愚蠢的表现,不适合成为大秦之主。()?()

[东吴大帝]:如此说来,二世此举也能作为筛选继承人的方法。

?无字惊鸿的作品《大秦地府日常》??,域名[(.)]???%?%??

()?()

孙权又悟了。

正常皇帝选继承人的思路,是我先在儿子里挑一个不错的培养。这个不行,我再换下一个。

康熙那会儿是培养好的已经确定不行了,对着剩下的儿子开始犯愁。那就干脆放他们去竞争,最后选个合适的出来。

秦朝肯定不至于完全只看朝堂表现,大部分时候也是先定下一个重点培养的对象。只不过一旦对方入朝之后表现不好,那就对不起了,换太子走起。

都当上太子了还能被换,肯定不是单纯的“结交大儒”这么轻飘飘的。一定是和儒家绑定过深,让帝王觉得这小子继位后也会继续独尊儒家,对大秦不利。

[东吴大帝]:二世可有文章传世?

他对秦楼桑升起了极大的兴趣,想看看对方自己写的东西。后世的分析或许存在偏颇,不如文章直观。

[陈寿]:二世留下了许多策论,稍等片刻。

陈寿很快把提前整理好的卷宗取了出来,在管理员的引导下扫描上传。

众人纷纷点开查阅。

孙权很快看到了他想看的内容。

[东吴大帝]:二世有一篇诫子书。

陈寿写史着重记载古人干过的事情,并不会特意去研究对方的思想主张。所以这篇诫子书他没怎么细看,只是收集了而已。

皇帝和史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皇帝一听说有诫子书,立刻去翻。

毕竟对于皇帝们来说,继承人问题一向令人头疼。多看看别人的经验,有利于举一反三,学习进步。

扶苏的诫子书内容其实很简单粗暴。

与其说是诫子书,不如说是家训。通篇都在写“我爹在世时如何如何教导我,所以我现在这么这么教导你”,“有些事情你必须照我说的做,以后也这么教你儿子”,甚至还有“做什么之前先想想你祖父,免得去了地府无颜面对祖父”。

众人:……

众人看完只确定了一件事,二世和他儿子都是始皇帝的脑残粉。什么事情搬出始皇帝就很好使了,二世完全不担心儿子会做出辱没祖父威名的事情。

甚至还怂恿儿子以后也把孙子培养成个始皇帝控,这样就可以继续用始皇帝的名头约束孙子了,一举两得。

秦政看完有些哭笑不得。

低头去看儿子在干什么,正好抓到小太子偷看他。

秦政便问他为何看自己。

扶苏唔了一声,害羞地埋进阿父怀里没有回答。

其实也没有什么原因,就是习惯性时不时抬头看一眼父亲。他是个粘人崽,独自待着会有点焦虑,需要隔三差五确认一下父亲还在不在自己身边。()?()

所以小太子经常跑出去玩一会儿,又跑回来看一眼父亲,再继续跑出去玩。()?()

[汉武帝]:朕怎么瞧着,秦楼桑这个诫子书是写给每一代皇帝看的?()?()

三世被二世养成个始皇帝控之后,回头三世就也可以拿着这篇文章去pua四世。四世吃过这个亏,继续拿去pua五世,代代相传。

?本作者无字惊鸿提醒您最全的《大秦地府日常》尽在[],域名[(.)]?4?+?+??

()?()

这大概就是家训的作用。

秦楼桑哪里是在培养继承人,他是在培养下一代的脑残粉头子。

[汉武帝]:@明太祖,他这个估计比你的好使,你光拿个太祖皇帝的身份去震慑子孙可没什么用,照样有人敢把你立的铁牌丢掉。

[秦昭襄王]:太祖威名受损,难道不是因为连太祖亲儿子都敢造反称帝吗?何况后头的皇帝还是朱棣的血脉,恐怕都继承了朱棣的大胆。

[明太祖]:……

[明太宗]:……

朱元璋拳头痒了有点想揍儿子。

他老朱一世英名,每每被人笑话都是这群兔崽子拖累他。

[秦昭襄王]还没完:不过汉武帝你也不用艾特他了,他怎么能跟我家政儿比?政儿的子孙自然都会崇拜政儿,他的嘛,不在背地里骂他残暴就算好的了。

这话算是捅了马蜂窝,哪怕明朝皇帝们确实私底下说过类似的话,这会儿也坚决不能承认,还得跳出来帮老祖宗反驳秦稷。

何况明帝里也确实有崇拜太祖皇帝的,更不能忍秦稷编排他们祖宗。

但秦稷可不是当初的秦稷了。

他现在是有四个秦朝史官当小弟的秦昭襄王!

不像以前那般,大秦就俩人,另一个还天天潜水一句话不说。看到祖宗被骂也当没看见,根本懒得管。

昭襄王立刻要求秦政把史官们的禁言都给解了,好帮他一起吵架。

秦政:……真是无聊。

不过考虑到自己不解禁,昭襄王一定会来频繁骚扰自己,秦政还是遂了他的意。

陈寿忽略了群里的骂架。

[陈寿]:某比较好奇一件事,李斯被无故处罚的事虽只出现过一次,可后续二世待他实则也远不如始皇帝待他亲厚。但李斯仿佛对二世格外忠心,且认定自己才是二世第一心腹重臣,不知始皇帝可有头绪?

秦政正在翻阅儿子的文章。

他很快全部看完,心里大致有了数。陈寿的询问他恰好可以回答上来,便没有藏私。

[秦始皇]:楼桑善辩才。

说简单点,就是嘴甜会忽悠人。

那堆文章看似多是国事策论,其实有一些写给臣下的,里面夹带了很多私货。

比如某篇写给蒙毅的书信,看起来好像只是单纯谈论自己对如今朝中格局的看法,但字里行间不断在进行暗示。

诸如“朕近日时常梦见儿时先帝教导朕治国之事”“朝中局势波谲云诡”“朕偶

感不适”等等。

单独拎出?_?_??()?(),

结合到一起不就是在卖惨?

先拿亲爹出来说事()?(),

然后哭诉朝堂水深()?(),

自己身体不好。一边勾起蒙毅对始皇帝的怀念()?(),

一边引得蒙毅对自己怜惜。

不论是为了先帝还是为了今上,蒙毅看完都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臣子的忠心是怎么维持的?

难道要光等着臣子自己去怀念先帝有多好吗?

秦楼桑已经告诉所有人了——当然不是!再深的感情不联络也会消磨掉的!

所以他得时不时提及一下,带头追忆先帝。让臣子们知道,不是只有自己在怀念往昔,大家都是一样的。

很多时候就得有个同伴才行,互相支撑着一起走下去,感情才能更深。而且私下里写信口吻如此亲密,还会给臣子一种“只有我们两个天下第一好”的错觉。

蒙毅看完信八成就觉得:陛下只跟我一起怀念始皇帝,可见无论是陛下还是先帝都觉得我才是群臣里最亲近的那个。

同样的诏书,秦楼桑这个八爪鱼还用在过很多臣子身上。

只不过话术会变一变。

比如对李斯就是“昔年先帝最为倚重你”“此事难办,托付给旁人朕不放心”“王绾还是不如你懂朕”。

到底是秦政亲儿子,甜言蜜语属于继承下来的天赋传统。

[宋太祖]把这几句截出来:真是肉麻,难怪一个秦楼桑一个李世民,个个名声都好。

两位都是撒娇的一把好手。

为了笼络臣子简直脸都不要了。

[唐高宗]:我耶耶分明是真情流露!

[凤秦史官]:我们二世陛下也是真情流露!

[东秦史官]:……你真敢说啊?

[北秦史官]:始皇帝陛下和二世陛下还在群里呢。

[东秦史官]:不错!我们大秦陛下就是真情流露!

众人:……

秦朝的史官胆子可真大。

[秦始皇]:朕记得@魏武帝也会说甜言蜜语,但他名声不佳。

凭什么把他儿子的好名声都归功于会笼络臣子?分明就是靠着实打实的功绩,那赵匡胤定然是自己功绩不够,才故意混淆视听。

曹操:?

你要打击赵匡胤你就精准打击,扯我出来说事干什么?

曹操选择拉更多的人下水。

[魏武帝]:@清雍正,这个也爱对臣子说甜言蜜语,不要光说操的不是。

[清雍正]:……朕怎么就甜言蜜语了?

“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这不是在表决心吗?这和甜言蜜语有什么关系!

他就是这样的人,他说话就这样,他才没有故意说好听话哄人!

陈寿发现这群人是真的很擅长把话题扯开,还越扯越偏。

[陈寿]:不如还是说一说二世如何收拢六国人心的吧?

[汉高祖]:!

刘邦虽然和好兄弟们一起打天下的时候关系特别亲近,但真正坐拥天下

之后?()???@?@??()?(),

多的是人不服气他()?(),

造反的就有不少。

当然()?(),

这里头双方都存在问题。

功臣觉得自己受了亏待()?(),

刘邦也觉得功臣太过贪心不服管教。

事已至此,刘邦就想看看秦二世是怎么解决藩王封地不够乖顺这个问题的。

毕竟到他这会儿,其实六国余孽也没有完全断绝。只不过大汉搞分封,有一些六国旧贵得到了裂土封侯的机会而已。

比起一口粥都不肯给旧贵施舍的秦朝,汉朝好歹愿意分他们点东西吃。所以六国余孽没有特别大的反弹,更倾向于找机会封侯,也给自己挣一份家业。

但刘邦这几年可是收回了不少封地,哪怕是那些藩王造反在先,也多多少少留下了隐患。

何况封侯也没那么容易。

幸而他们还不知道刘邦的孙子搞了削藩、曾孙搞了推恩令,不然更难管。

[陈寿]:之前说过,二世对齐地用的怀柔之策。不过他的怀柔并不是一味地忍让,而是直钩钓鱼。

齐地为什么闹腾呢?

因为是当地的儒生在闹腾。

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切中要害,比如把儒生都搞到别的地方去。

儒生中少有一心钻研学问的,先秦时期大部分儒家弟子还是想做官。所以把人钓过来并不难,就看皇帝愿不愿意给出自己打算重用儒家的信号了。

秦楼桑显然给了。

先把最跳的引来关中,关中是大秦主场,不怕他们闹出幺蛾子来。没了领头羊带头闹事,剩下的普通儒生还不好对付?

至于大儒如果不服管教——

[陈寿]:二世继位之初任命了不少大儒为高官,然而法家等弟子不肯坐视。互相倾轧,至二世十年,第一批大儒已所剩无几。

法家最擅长用律法对付敌人。

这些习惯了在齐地法度宽松之地享受贵族特权的家伙,来了咸阳后迟早因为作风问题触犯律法被治罪。

[汉高祖]:始皇帝镇压了齐地十年,秦二世对齐地怀柔了十年,也该差不多安分下来了。

就算再有闹腾的,也是小猫三两只。

何况朝中只是第一波大儒没了,后续还有其他新来的呢。第一波大儒离开齐地十年之久,影响力恐怕也早就不剩多少。

刘邦怀疑以秦楼桑的黑心程度,估计大儒一走他就开始挑拨离间。

在齐地培养新的领头羊,然后把领头羊继续薅去咸阳为官。反复如此,最后齐地就不剩什么名士大儒了。

这样会让齐地学子继续坚持走儒学路线吗?或许吧,但就算儒学在齐鲁深深扎根,也不会妨碍到大秦。

因为这个时候的儒生,已经不会再故意闹事为难秦朝。他们有了晋升渠道,哪里还有空折腾那些损人不利己的事?

大秦灭亡后儒家拿到好处了吗?

难说。

兵家和道家倒是拿到了不少好处,一个靠军功裂土封王,一个靠汉朝早期无为而治在朝中大放异彩。

儒家费尽心思用舆论打击大秦,但是汉

王朝的统治者并没有因此就重用大儒。儒家只好又一股脑跑去吹捧汉皇()?(),

再绞尽脑汁寻找出头的方法。

终于给他们找到了大汉以孝治国这个点()?(),

可算有了点名姓。再一步步扩大朝堂影响力?()16??╬?╬?()?(),

最后反客为主。

这么费劲()?(),

远不如秦楼桑给他们铺的路好走。有脑子的都不会再闹了,还会因为“秦二世扶持儒家”而对他大肆称赞。

汉朝皇帝们想了想汉初儒生们是怎么吹汉皇的,大概就知道他们是怎么吹楼桑的了。

[陈寿]:再说楚地,楚地存在大量占山为王的旧贵族,难以清理,也不服管教。始皇帝巡游镇压,效果并不理想。帝崩后,楚地旧贵第一个起兵造反,还是县令领头。

[陈寿]:二世以为,楚人能反,靠的是有兵有粮。而他们能兵粮丰足,则依靠楚地地势。然而楚人多向往中原富庶,许多楚人其实并非自愿待在楚地。

先秦时期,楚国大半国土都不算是什么好地方。和穷山恶水比起来,也就好那么一点点。

就像秦国以前也向往中原一样,他们这些被中原斥为“蛮夷”的,谁不想占有三晋之地呢?

[陈寿]:始皇帝驾崩后各地反叛,平乱后二世以雷霆手段收拾了中原叛军。而后令军队假装力有不逮,引诱楚人出击。

[陈寿]:楚人企图趁机吞下三晋之地,轻易远离了故土。然大秦还有几十万将士戍守百越,自南向北,夹击楚军。

[陈寿]:史册记载任嚣病重,令赵佗领兵出击。赵佗过楚地时不曾约束士兵,致使楚地大小豪强遭受劫掠,平乱后二世曾下旨斥责。

[秦昭襄王]:……这小子怎么比寡人还无耻?

赵佗那是没约束好士兵吗?那不就是得到二世的命令故意为之?

先把难搞的敌人骗出去杀,再把留下的造反预备役犁一遍。

别人问起来他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无可奈何,毕竟他身体不好管不了那么多。而且战乱的时候百姓遭殃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这可是战乱不是太平年间。

——这里的百姓特指有名有姓但家道中落大不如前的小贵族。

[魏文帝]:赵佗替二世背了骂名,恐怕就此以为自己成为二世心腹了吧?

可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给皇帝担骂名的,黑-道老大找人顶罪都知道找个对自己特别忠心耿耿的呢。

[宋太祖]:朕说什么来着?秦楼桑就是惯会蛊惑臣下!

[明武宗]:宋太祖是不是嫉妒了?费劲讨好文人,结果还不如秦二世说说甜言蜜语来得有效,心里很难受吧?

[宋太祖]:关你屁事。

[明武宗]:不关我的事,但也不妨碍我笑话你。

朱厚照平等地讨厌一切捧文人臭脚的家伙,毕竟他就是那个被文臣集团联合起来压制的倒霉蛋。

为了和文臣集团作对,朱厚照折腾出了不少事。史学界对于他的死亡原因存在质疑,怀疑是文人集团下手。

不过就算他们没在这件事动手,也有确凿证据证明文人刻意污蔑他的名声。

在书册中给他造了不少谣()?(),

将他写成了个耽于享乐的奇葩皇帝。

陈寿已经学会无视这群人见缝插针的打嘴仗了。

[陈寿]:叛乱平定后()?(),

二世以补偿为由哄骗豪强迁居楚北?()?[(.)]??。?。??()?(),

以更为肥沃的楚北官田换取他们在楚南的田地。

[陈寿]:失去楚南山脉的阻隔后()?(),

豪强在楚南几乎无险可守,一旦闹事便能轻易镇压。背后的险峻山峦反而落入秦人手中,更方便大秦调度军队,前后夹击。

李世民突然反应过来。

[唐太宗]:何止?若百越有异动,从楚南攻过去也方便很多。

往北可以镇压楚人,往南可以镇压百越。虽然同样存在被楚人和百越联手夹击的可能性,但前提是两边能互通有无。

秦朝要是将南北彻底切割,两边根本没办法通信。这可不是平原地区,还可以绕路。

山脉那么多,你怎么绕?

[汉光武帝]:看得出来,秦楼桑懂军事,但是只懂一点。他把地势险要被山脉包围起来的区域都占领了,敌人则全部驱赶去了平原。

看看大秦屯兵的地界,除了北境外,就是关中、巴蜀、湘、赣。然后北境有驻军,把整个平原半包围了起来。

这不就是瓮中捉鳖?

虽然良田沃土丢给敌人了,但敌人没什么险峻之地可以守。大秦铁骑朝夕可至,敌人不都是他粮仓?

[魏武帝]对此很无语:他这个思路怎么像胡人的思路?

[魏文帝]:父亲您忘了?秦王室祖上也是养马游牧的。

[魏武帝]:……

秦政扶额失笑:

“阿苏,你怎么拿六国余孽当给你种地的工具人?”

扶苏崽正摆弄着玩具,闻言疑惑地歪头看阿父,不知道阿父在说什么。

秦政捏捏他的小胖脸:

“玩你的吧。”

驻军把险要之地占领了,平原上有一点异动就能堂而皇之出兵。无论南北西哪一方都有大军能冲出去,根本防不胜防。

冲出去之后还能顺便跟犁楚国百姓一样把中原这群人也犁一遍,一举两得。

但要做到这一点,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的。

毕竟大军那么多人驻扎在一个地方,粮草总不能全靠赋税支援吧?大军得能自己产粮减轻压力,屯田为佳。

可是屯田又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将领带兵屯在易守难攻的地方,皇帝不怕他们拥兵自立吗?

秦政心道儿子可真是大胆。

无论是湘、赣、蜀还是北境,都是非常不错的边陲领地,自立为王之后就能高枕无忧,别人想打过来都不容易。

秦政对武将过于信任,这个毛病好像也遗传给了儿子。

[秦始皇]:屯兵湘赣等地的将领都是谁?

[陈寿]:王离、章邯等人,关中还有韩信坐镇。

秦政:那没事了。

秦政知道韩信,红包群的各位但凡了解古代历史的,都劝始皇帝赶紧把韩信收入麾下,兵仙好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