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强67 作品

第2992章 南部兵团的改变

第2775章 南部兵团的改变

汽笛声穿透晨雾,满载棉花玩具的集装箱货车缓缓驶出十七师物流园。

不到一年时间,王石磊竟然已经成为兵团南部玩具公司技术总监,挂副师衔。

他是兵团战争之后,最年轻高级的领导了,师长王克明常常感慨的拍着他的肩膀,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目送车队消失在戈壁公路尽头,王石磊的手机突然震动,北疆南部四师联合工作组的视频会议邀请闪烁起来。

屏幕里,十七师的经验分享ppt正在滚动播放,王石磊下意识摸了摸胸前别着的棉花小熊徽章——那是他亲手制作的第一件“失败品”改造而成的勋章。

“各师汇报进度!”南疆兵团指挥部玩具总指挥的声音响起。这个总指挥赫然是刘军垦。

镜头切换间,王石磊看到十七师的棉花雕塑基地已是机声隆隆,而南部四师的画面里,战士们还在搬运设备,尘土飞扬中隐约可见“玩具加工培训中心”的红色横幅。

“我们十八师申请先派技术骨干去十七师学习!”

十八师师长在视频里抹了把汗,身后是一群抱着缝纫机的战士。

“我们连里最年轻的文书才二十岁,连毛线都没织过!”

十九师的会议室里,墙上贴着歪歪扭扭的棉花玩具设计草图,师长举着个用铁丝和棉花捆成的“机械恐龙”:

“我们准备结合本地恐龙化石特色开发文创产品!”

会议结束后,王石磊立即组织十七师的技术骨干成立“援南先锋队”。

当他们带着设备抵达十八师时,眼前的场景让人心酸又震撼——训练场上,战士们正用擦枪布擦拭缝纫机,弹药箱里整齐码放着五颜六色的毛线团。

炊事班的大铁锅被改造成染缸,几个老兵蹲在旁边,用树枝搅拌着靛蓝色的染料,蒸汽里飘着淡淡的茶香。

“这是用罗布麻叶煮的天然染料!”

十八师的老班长捧着团紫色棉花,“我们寻思老外不是喜欢纯天然嘛!”

王石磊注意到他粗糙的手掌上布满裂口,指甲缝里还沾着没洗净的染料,显然已经反复试验了无数次。

最棘手的问题出现在十九师。他们试图用棉花还原恐龙化石的立体结构,却总在塑形时坍塌。

机械连的退伍兵李建国连续三天泡在车间,把报废的坦克履带拆解成细铁丝,做成恐龙骨架。

“这比修坦克还难!”

他摘下满是棉花絮的护目镜,眼睛布满血丝,“但我们师当年能在盐碱地上种出小麦,还搞不定几个棉花恐龙?”

二十师的挑战来自语言障碍。他们负责制作带有少数民族文字的祝福贺卡,几个哈萨克族战士主动当起翻译。

新兵阿依古丽每天教战友们用柯尔克孜语写“平安”“幸福”,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不同语言的祝福语,边角还画着可爱的棉花小羊。

在一次联合质检中,十八师送来的一批玩具被查出填充物不均匀。

当王石磊带队去查看时,发现是负责填充的战士老周偷偷把自家种的棉花混了进去。

“我想着自家的棉花更蓬松!”老周急得直搓手,“没想到反而坏了事。”

原来,老周的儿子患有重病,为了节省治疗费用,他才想出这个办法。

得知情况后,十六师立即组织捐款,王石磊带头把自己的奖金全捐了出去,还联系了医疗专家为老周的儿子会诊。

这件事之后,各师自发成立了互助基金,专门帮助有困难的战士。

随着业务走上正轨,南部四师开始展现出独特的创造力。

十九师的“恐龙军团”系列玩具在欧美市场大受欢迎,孩子们不仅能抱着棉花恐龙睡觉,还能通过玩具上的二维码观看科普视频。

二十师的少数民族风情系列,将维吾尔族刺绣和哈萨克族花纹融入棉花玩具,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十八师则开发出“沙漠探险”主题套装,里面的骆驼、胡杨造型玩具都藏着微型太阳能灯,夜晚点亮时仿佛沙漠里的星星。

在这个过程中,最让人感动的是战士们的转变。曾经扛惯了锄头和枪杆的手,如今能灵巧地缝制出精致的玩偶。

那些在训练场上喊破喉咙的汉子,会为了让玩具的表情更生动,反复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皱眉。

一位退伍老兵在给孙子的信中写道:

“爷爷以前总觉得拿针线是女人家的事,现在才明白,把棉花变成宝贝,和守住这片土地一样,都是咱们军垦人的使命。”

三个月后的庆功会上,南部四师的成果让所有人惊叹。

展厅里,各师的特色产品琳琅满目:十八师的“丝路驼铃”系列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

十九师的恐龙模型仿佛要从展台上跃出。

二十师的民族风情玩偶穿着绚丽的服饰。

还有十六师作为标杆,展示着从最初的“歪瓜裂枣”到如今精美工艺品的蜕变过程。

王石磊站在展厅中央,看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当年军垦战士们在荒漠中开垦农田的场景,与眼前摆满棉花玩具的展厅形成鲜明对比。

他知道,这些柔软的棉花,承载着军垦人不变的信念,正像当年的小麦和棉花一样,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书写着新的传奇。

“各师注意!”南疆兵团指挥部的通知通过广播传遍每个角落:

“欧盟追加了三百万件订单!我们的绒疆卫士,要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军垦人的温度!”

欢呼声中,战士们握紧手中的棉花,眼神里闪烁着坚定与自豪。

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者,而是用智慧和双手,将兵团精神编织进每一件作品,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寒冬的北疆,呼啸的北风卷着雪粒拍打着玻璃窗。

二十师的临时车间里却暖意融融,三十多名战士围坐在长桌前,手中的银针在棉花间穿梭如蝶。

新兵张小雨的指尖被扎出了血珠,在雪白的棉花上晕开一点红,但她咬着嘴唇继续将金线绣成哈萨克族的羊角纹。

“指导员说这批玩具要送给欧洲的儿童福利院,“她轻声道,“不能让孩子们摸到线头。“

隔壁的十八师传来阵阵欢笑声。技术骨干们正围着退役坦克改造的玩具填充机调试。

老班长李铁成把耳朵贴在机器外壳上听运转声,“这声音比当年发动机还顺耳!“他笑着说。

这个由军工机械厂支援改造的设备,让棉花填充效率提升了五倍,却保留着军绿色的外壳和铆钉装饰,成了车间里最特别的“战士“。

而在十九师的“恐龙谷“工作室,一场特别的教学正在进行。

生物系毕业的技术员小王举着解剖图,向战士们讲解恐龙肌肉走向:

“霸王龙的颈部要这样塑形,才能体现爆发力。

“曾经操作挖掘机的大手,此刻小心翼翼地用镊子调整棉花纤维,为一只三角龙模型制作布满褶皱的皮肤。

角落里,几个战士正用3d打印笔给恐龙骨架上色,蓝紫色的光在棉絮间流转,仿佛亿万年前的生命在复苏。

这一天,王石磊接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来邮件,希望定制一批“和平天使“主题的棉花玩偶,分发给全球战乱地区的儿童。

消息传开后,整个南疆兵团沸腾了。各师自发成立“和平工坊“,战士们白天完成常规订单,晚上就聚在一起设计新款式。

十六师的维吾尔族战士们用艾德莱斯绸为天使缝制长袍,在裙摆绣上橄榄枝。

二十师的柯尔克孜族姑娘们用羊毛编织出金色光环。

十八师的老兵们则把废旧的军用水壶熔铸成小铃铛,挂在天使腰间。

“这些铃铛的声音,要比枪炮声好听一万倍。“

一位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战的老兵擦拭着铃铛说。

制作过程中,最让人揪心的是质量把控。

王石磊带着质检组走遍每个师,在二十师的车间里,他发现一个天使翅膀的金线出现了脱线。

当查出是新战士阿卜杜拉为了赶工疏忽时,这个高大的汉子急得眼眶通红。

“我想着早点做完,让孩子们早点拿到……“

他哽咽着说。王石磊没有责备,而是带着他重新缝制,一边操作一边说:

“每一针都连着远方孩子的笑脸,咱们军垦人,慢工才能出细活。“

随着交货日期临近,整个南疆兵团进入了“战时状态“。

但这次没有枪炮声,只有缝纫机的嗡鸣、剪裁布料的沙沙声,还有此起彼伏的讨论声。

在包装车间,战士们用棉花边角料做成小云朵,塞进包装盒里。

“让孩子们打开时,像收到一片会飘的天空。“

文书小刘在贺卡上写下这样的话。

当装载着十万只“和平天使“的专机从省城起飞时,各师的战士们自发聚集在电视前观看直播。

屏幕里,穿着民族服饰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搬运着包装箱,阳光透过舷窗洒在棉花玩偶的翅膀上,泛着柔和的光。

王石磊的手机不断震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来的现场照片里,非洲难民营的孩子们抱着天使玩偶露出笑容,有的把脸埋进柔软的棉花里,仿佛在拥抱整个世界的温暖。

“老伙计,咱们当年开荒种地,哪想到棉花还能这么用?“

视频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军垦战士擦拭着眼角,他身后的墙上,挂着儿子寄来的棉花小熊。

“现在连我的小孙子都知道,爷爷种的棉花能变成天使。“

这场由棉花引发的“新生产运动“,不仅改变了兵团的经济结构,更悄然重塑着年轻一代的精神世界。

在二十师的荣誉室里,新增了一面“绒疆记忆“墙,陈列着从第一只歪扭的棉花小熊到精致的和平天使的所有作品。

最显眼的位置,挂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颁发的感谢状,旁边是战士们写给受助儿童的信:

“愿你们的世界永远像棉花一样柔软、洁白。“

深夜,王石磊站在十六师的棉花雕塑培训基地前。

月光下,新落成的“绒疆博物馆“轮廓初现,设计图上,这里将陈列从军垦初期的农具到如今的玩具生产线,记录着兵团人用双手创造奇迹的历程。

远处,各师的车间依然亮着灯,缝纫机的嗡鸣混着战士们的歌声,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回荡,编织着新时代军垦人最美的篇章。

看着各师汇总上来的年度报表,刘军垦不由得感叹了一句:

“不愧是我叶叔啊,一个点子,就能化腐朽为神奇。”

阿依江难得的露出了小儿女神态,白了他一眼,她从小跟着叶雨泽长大,拿他就当亲爹。

“这是战士们一起努力的结果,他又不是神,一个点子就能有这么大威力。”

刘军垦咂咂嘴:“我们努力的还少吗?没有合适的点子,大部分努力都会成无用功。”

阿依江沉默下来,刘军垦这句话是对的,俗话说:

“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若是没有叶雨泽给出这个点子,并且联系好销路,他们也不可能从事这个行业,本来就是完全不搭边的东西。

这时候张前进敲门进来,看见两个人都在,挠挠头:

“我的资金放不下去了,他们还都不讲信用,提前还款。”

刘军垦忍不住骂道:“提前还你还不好吗?矫情,我还没听说过钱借出去还不想收回来的?”

张前进瞪他一眼:“大哥,我是靠利息吃饭好吧,都这么提前还款,我靠啥给手下发工资?”

刘军垦大方的一挥手:“我给你们发了!”

阿依江看着自己的男人,心中有些感动,诚然,他犯过错,背叛过自己,但他也同样为了自己放弃了一切。

不然,如今的张前进不会比自己身份低,甚至还可能超过她。

王淑琴怎么可能不提拔自己最得力的手下?

而张前进却甘愿守在自己身边,成为一个不会再有前途的陪衬。

看着张前进,阿依江忍不住说了一声:

“谢谢你……”

月底了,你们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