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漫游者龙 作品

再探奇异的南极世界(D)~拉森冰架、威德尔海与菲尔希纳陆缘冰

“东方红十号”顶寒风浴极昼持续航行在威德尔海的中部海洋区域间航行着。

拉森冰架是南极半岛沿岸一系列冰架的总称,它包括了拉森A、b、c、d、e、f、g等一系列多个冰架。这些冰架分布在南极半岛东海岸,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着,具有重要的地理和气候意义。

拉森冰架位于南极半岛的东海岸,紧邻着威德尔海的西北部。其经纬度范围大致在南纬64°至68°之间和西经58°至66°之间。

这些冰架从南极半岛东岸的渴望角(capedesire)延伸至赫斯特岛(hurst isnd)南方,是南极半岛地区的重要地理特征。

拉森冰架的总面积因为冰架的划分和变化而有所不同,其中拉森b冰架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是南极最北端的冰架之一。而拉森c冰架是世界第四大冰架,面积超过了5万平方公里,其延伸长度超过了500公里。

此外,拉森冰架的总长度从北部的拉森A冰架到南部的拉森g冰架,长度超过数百公里。

拉森冰架的重要性体现在它不仅是南极半岛的重要自然屏障,还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着深远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拉森冰架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先后经历了一些崩解事件,在2002年间,拉森b冰架就发生过大面积崩解,导致该冰架面积大幅度地减少。此外,又发生了拉森c冰架崩解。在公元二十一世纪的2017年,拉森c冰架发生了特大型崩解,形成了一座面积接近上海的巨大冰山(A68),永久性地改变了南极的地理版图。

这些冰架的崩解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崩解事件加速了南极冰盖的融化,对全球海平面上升也产生了显着影响。

人类科学家们对拉森冰架进行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拉森冰架的变化是科学家们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案例。科学家们通过监测这些冰架的崩解和融化,从而可以深入研究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预测未来海平面上升的趋势。

由于拉森冰架是南极半岛的重要地理特征,其地理位置、面积和变化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从二十一世纪初以来,由于全球气温变暖,拉森冰架的崩解和融化加剧,为科学家提供了研究气候变化的宝贵数据。

科学家们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对冰架的变化进行监测,以深入了解其动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所采用的一些主要方法及其应用手段包括多方面,有卫星遥感技术、地面观测和无人机监测。

采用卫星遥感技术是监测冰架变化最常用的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之一,它具有覆盖范围广、数据获取便捷的特点。其具体应用包括了光学遥感、雷达遥感和多源数据融合。光学遥感就是通过卫星搭载的光学传感器,监测冰架的面积、形状和表面特征变化。例如,nAsA的odis传感器和Landsat系列卫星,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冰架图像。雷达遥感则是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穿透云层和黑暗环境,监测冰架的厚度和流速变化。例如,欧洲航天局(esA)的cryosat-2卫星和nAsA的icesat-2卫星。

而采用多源数据融合,就是结合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如光学、雷达、热红外等),提高监测精度。例如,一些科学研究团队通过多源数据分析了南极冰架的崩解和融化特征。

采用地面观测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局部数据,用于补充卫星遥感的不足。包括在南极地区一些科考站点使用冰雷达进行观测,使用冰雷达,通过地面设备发射电磁波,穿透冰层,测量冰架的厚度和内部结构。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研究冰架底部的地形变化。此外还有气象站,这主要是通过在冰架上设置的一些自动气象站,用于监测温度、风速、降水等环境因素,分析其对冰架的影响。另外,还采用了人工观测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实地考察,直接记录冰架的形态变化、裂缝扩展等,为长期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而无人机监测技术,则是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冰架监测之中,其优势在于灵活性和高分辨率。采用无人机监测技术包括对冰架厚度与流速的监测、冰架裂缝扩展与崩解预警和冰架振动监测。

对冰架厚度与流速的监测就是通过无人机搭载激光雷达和成像设备,能够快速获取冰架表面的高精度三维数据,分析其厚度和流速变化θ。

而裂缝扩展与崩解预警就是通过定期无人机飞行观测,无人机能够捕捉到冰架裂缝的扩展过程,为崩解事件提供预警。

此外,还采用冰架振动进行监测,这是一种新兴的监测方法,通过捕捉冰架的自然振动来分析其稳定性。冰架振动监测主要有两种方法,包括了地震波监测和声波探测。

地震波监测的方法就是利用冰架受到风、潮汐等因素影响会产生振动,科学家利用地震仪记录这些振动,从而分析出冰架的动态变化。

而声波探测的方法,就是利用冰架内部的水下部分会发出声波,通过声波传播特性进行分析从而可以评估出冰架的断裂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