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漫游者龙 作品

南极科考返航记(L)~塔宁巴尔群岛、阿鲁群岛与卡伊群岛

中国极地科考船“东方红六号”在阿拉弗拉海一路科考一路向着偏西北方向航行,十一小时后就来到了新几内亚岛外西南海洋中的阿鲁群岛附近海域,碧波万顷,群鸟纷飞,跃鱼逐浪,天色已晚,丽日渐渐西落归海。

西边彩云霓虹漫天,丽影绮霞漾潋滟海。

浮光吐金丝玉线妍,巨轮耀辉瑞彩缤纷。

高大雄奇的科考船甲板上,中国科考队长兼总指挥长潜龙伫立在右侧船舷边,正指挥着刚从深海处满载而归返回的深潜无人航船艇上向“东方红六号”母船上吊运潜海科考机器人从海中各处所寻觅采集而获取的各种海洋物品样本。

阿鲁群岛是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省的一部分,该群岛位于阿拉弗拉海北部,新几内亚岛(伊里安岛)西南大约115公里的海域处,是亚洲和大洋洲分界线的东侧。

阿鲁群岛一共由一百余座大小岛屿组成,南北总长195公里,东西最宽90公里,总面积大约有8,400平方公里。其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了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区域,同时位于珊瑚三角区的核心地带。

阿鲁群岛的地理经纬度范围在7°66”s~5°1934\"s和134e附近。例如,卡拉韦拉岛的具体坐标为6°09\"s和134°5426\"e。

阿鲁群岛所在的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是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界处。这一区域经历了多次板块运动和地质演化,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现象,包括古老的俯冲消减带和裂谷构造。海底沉积物类型多样,适合开展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

阿鲁群岛所在的珊瑚三角区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珊瑚礁生态系统。根据印尼海事和渔业部的评估,印尼海域的渔业资源潜力(最大可持续产量,sy)大约是1201万吨,其中阿鲁群岛周边海域是重要的渔业捕捞区域。

此外,阿鲁群岛的海洋生态系统还包含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包括濒危物种,如海龟和鲨鱼。这些资源不仅对当地经济至关重要,也对全球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二十一世纪的初期的二十年代,科考团队对阿鲁群岛及其周边海域进行了多次研究,重点包括地质构造、沉积物类型和海洋生态。例如,地质研究表明,该区域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为研究板块运动提供了重要样本。同时,生态研究揭示了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阿鲁群岛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地质构造、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成为地质与生态研究的热点区域。

无论是从基础科学研究,还是从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角度,阿鲁群岛都具有极高的价值。

“东方红六号”短暂停留在海域阿拉弗拉海东中部海区。船上的科考队员们虽然都带着一些疲惫,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兴奋与自豪的光彩。他们深知,这次科考任务的每一次完成,不仅仅是为我国的极地科学和海洋科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翔实而宝贵的沿途海洋科学数据信息资料,更是在国际极地科考领域和海洋科学研究上彰显出了独特而又卓越的中国力量。

老船长李钢站在驾驶台前,目光坚定地凝视着前方。他手握舵轮,沉稳而有力地操控着科考船舶的航向。身旁的航海员们各司其职,认真细致地密切关注着各种设备仪器上的数据,确保航行的安全与顺利平安。…

“东方红六号”徜徉在几内亚岛外西南海洋中的阿鲁群岛附近海域。这里,碧波万顷,海天一色,仿佛是一幅天然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如同无数颗钻石在烁烁闪耀。远处的阿鲁群岛若隐若现,像是一群神秘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湛蓝广阔的海域。

甲板上,科考队员们纷纷走出船舱,迎着海风,尽情呼吸着这清新的空气。他们望着眼前的美景,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队员拿起相机,记录下这难忘的瞬间;有的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接下来的行程和科考计划。

在这片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海域里,群鸟翱翔。它们时而盘旋在低空,时而俯冲入海,捕食着水中的鱼虾。它们的叫声此起彼伏,仿佛在为“东方红六号”的到来而欢呼。科考队员们被这些可爱的生灵所吸引,纷纷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它们的生活习性。生物学家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深知这些鸟类对于研究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天色渐晚,但“东方红六号”上的科考工作并未停止,地质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对采集到的岩石样本进行分析,试图揭示这片海域的地质构造和演化历史;海洋学家们则忙着处理海水样本,研究这里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气象学家们密切关注着天气变化,为船只的安全航行提供准确的气象预报。

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方红六号”继续向着偏西北方向航行,即将离开阿鲁群岛海域,驶向塔宁巴尔群岛。在这片神秘的海域里,科考队员们还将有更多的发现和探索。他们怀揣着对科学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渴望,坚定地行驶在返航的道路上,期待着下一次科考任务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