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突然想到数日前来说降被他拒绝的那个裴潜,莫非是裴潜暗中操作?他连忙叫喊:“来人,派人去闻喜裴家,看一下裴家是否还在闻喜?”
闻喜紧挨着安邑,相距五六十里。次日,杜畿就得到消息,裴茂、裴潜及裴家其他人均不在闻喜。此刻,他终于明白了过来,肯定是裴潜暗中唆使贾逵,起兵叛乱。他心里真是后悔莫及,当时他就应该杀了裴潜,再把裴氏全家人给屠了。自己顾念裴家的河东的权势,稍稍留情,却不想酿此大祸,真是悔不该当初呀。
不管怎么样,杜畿仍是没有选择出兵,。
又过了五天时间,到了该给轵关押运粮草的时间,杜畿急了。看来,轵关正在交战,曹休铁了心不会分兵,而渡口方向,似乎也没有发现敌军踪影。
杜畿想了一下,安邑方向仍需将粮草送往轵关,且敌军也有可能会从濩泽县出兵攻打轵关,两面夹击曹休,届时曹休必败。他顾全大局,终是决定出兵,不过不是攻打濩泽县,而是以两千正规军队和两千民夫,凑成四千兵力,重兵押运粮草,防止敌军劫粮。
杜袭以为,敌军处心积虑夺了濩泽县,必会坚守,他兵力少,一时不能攻占濩泽县,押运粮草反而更要紧。他亲率四千军民,押运两千石粮草辎重,从安邑出发,民夫负责押粮,士兵则时刻戒备着。
大军出发四天后,到达东垣县,还需要走四五天时间,才能到达濩泽县。杜畿相信,他兵力雄厚,敌军必不敢出来劫粮。这批粮食押运到轵关之后,如果敌军没有攻打渡口,那么他就不得不认真考虑,怎么夺回濩泽县。
杜畿的押粮队经过一片山谷地形,他却没有想到,王昶和贾逵正各自率着一千兵力,埋伏于两侧。原来,陈军占据濩泽县后,曹休没有分兵夺回濩泽县,王昶等几个人商议了一下,觉得既然曹休不会出兵,那么杜畿就一定会出兵。
贾逵便献计,兵出濩泽县,来到安邑和濩泽县之间的东垣县,在这里伏击杜畿的军队。据他判断,杜畿以为陈军兵力少,只会驻守濩泽县不敢出,以断曹军粮道,却不会想到,陈军会跑去东垣县设伏。
此时,杜畿端坐马背,督促士兵前进。突然,两侧尘土飞扬,喊杀声响起。
两侧山坳中,王昶、贾逵各率一军如蛰伏的猛兽,骤然杀出,旌旗蔽日。杜畿大骇,不加思索,声嘶力竭地吼道:“弓兵列阵!民夫持械戒备!”
曹军弓兵迅速于两侧布阵,箭矢射向两侧。陈军士兵早有预料,且气势已成,冒着箭雨强行杀来,一些跑在前面的士兵被射中,闷哼倒地。
贾逵率军最早冲到跟前,双方厮杀在一起。一侧交战,冲击强烈,另一侧也受到影响,王昶所率,也迅速突破,杀到跟前,陈军对曹军形成了夹击姿势。
陈军气势如虹,攻击如潮,曹军仓促应战,军中民夫战力有限,被打了个猝不及防。混战了半个时辰,陈军慢慢占据优势,曹军则呈败退局面。杜畿努力地想稳住阵脚,却又无济于事。终于,曹军挡不住,溃败而去。杜畿看到事不可为,只能率着残兵后撤。
陈军士卒欢呼雀跃,王昶、贾逵相视一笑,挥军继续追击,旌旗所指,尽是曹军败逃的身影。
此战获胜,贾逵和王昶稍稍收拾战场,把能拉得走的粮草,都拉往濩泽县去。有了这批粮草,陈军驻濩泽县,粮草暂时无忧。而没有了这批粮草,不管是杜畿还是曹休,日子都不好过。
……
轵关
潘璋率军发动进攻,攻打轵关。他一声令下,陈军盾牌如黑潮涌动,曹军箭雨倾盆而下,却被盾牌阵稳稳接住。
及至关下,陈军仍是受地形所限,兵力施展不开。一声士兵仍架起数个云梯,士卒攀援而上。关头之上,双方大战,刀光剑影间。曹休指挥若定,曹军顽强抵抗,双方陷入胶着。
战至黄昏,陈军虽勇,却难破关隘。潘璋望了望黄昏的天色,长叹一声,下令撤兵。
曹休刚松了口气,一个士兵匆匆跑来:“报……报将军,大事不妙了。”
“出了何事?”曹休也是面露紧张之色,如今河东战况对曹军不利。
“两日前,敌军从濩泽县出兵,于东垣县位置,击破了杜太守的辎重队。”
“什么?辎重队被劫?那我大军粮草也被劫了?”
“正是。”
“如何被劫?”
“杜太守亲自押运粮草,想绕过濩泽县,押往轵关,本以为敌军兵力弱势,不敢劫粮,哪会料到,敌军会在东垣县设伏。”
“哼,杜畿这家伙,早就跟他说了,要出兵夺回濩泽县,他偏偏不出兵,如今好了,敌军在濩泽县站稳脚跟,自然就会出来劫粮。”曹休气得直跳脚,可如今说这些也晚了。
士兵离开之后,曹休仍是心急如焚。刚刚经历大战,他却无心休息。杜畿战败,粮草也没了,轵关缺粮,士气不振,且陈军濩泽县兵力既然敢劫粮,也就敢出兵攻打轵关。届时,轵关难保。
曹休来回踱步,想了半天,随后下令:“全军休息,明日退兵,撤向渡口。”
这仗不能再打了,再打的话,用不了多久,全军就弹尽粮绝了。
……
安邑
杜畿率着残兵败将一路逃跑,好在这里是河东境内,他在太守还有点威望。他去了附近的一个县,拿到了点粮食,支持了几天时间,回到了安邑。
杜畿手里本来就只有两三千兵力,这一战败,他手里连一千兵力都没有了。敌军一战获胜,势必会两面夹击轵关,轵关一破,河东也就不可再守。
他想了一下,连忙收拾东西,找了辆马车,载着自己的家人,一起离开了安邑,向风陵渡而去,准备从风陵渡渡过黄河。他特意避开茅津渡,因为茅津渡在东,更可能会被敌军攻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