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曹操的防守战略

荀攸这主意说跟没说一样,即在许都的东、北两面,选择下邳、鄄、中牟三城,作为屏障,来挡陈炎大军。如今,曹操的防御正是如此。

曹操想起了贾诩:“文和,你又有何良计?”

贾诩仍旧如以前一样,等曹操问了,他才说点什么:“公达之策,乃是稳妥的防御策略,但如我所料不差,陈炎必会佯攻兖州,主攻徐州,且司空当小心许昌西侧?”

“西侧?河南尹之地?”

“正是,司空可别忘了,陈炎的水军横行于黄河之上,在任何一处均可登上南岸,不是非得在兖州或河南中牟一带登岸,亦有可能在雒阳小平津或弘农茅津等渡口上岸,届时敌军可兵临许昌西面,司空不得不防。”

“且敌军控制黄河,河东孤悬于黄河北岸,杜太守镇守河东,兢兢业业,但恐怕难保河东周全。”

荀攸叹了口气:“河东孤悬北岸已久,派重兵把守,粮草又不能渡过黄河,若不派重兵,又难挡陈炎大军,实是……”

董昭突然插了一句:“司空断不可放弃河东。”

“哦,公仁可有良计?”

“河东乃易难攻之地,司空不需要重兵把守,只需要扼守要道,即只需少量兵力,就能稳守住河东。河东北面与太原接壤,但有霍太山隔开,可在霍太山险要之地镇守,借地形坚守,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若敌军从上党而来,则需经过轵关和箕关,坚守两关,只需一千兵力,就能挡上党之兵,杜太守兵力较少,不足以分守诸关,但司空只需派两三千兵力,支援杜太守,河东兵力五千左右,就能保河东不失。”

“公仁所言,倒有几分道理,若只需两三千兵力,不会影响兖州和徐州防线。”

贾诩苦笑一声,提醒曹操:“司空。河东之危,并非在如何防范敌军并州大军,而是黄河,敌军水军强盛,已是具备在黄河两岸任何一渡口登岸,关隘防御再高,亦无法挡敌军水军登岸呀。”他似乎有暗讽董昭之意。

说起陈炎的水军,在场诸人无不唉声叹气,曹操也黯然失色。

董昭并不甘心:“敌军水军兵力并不多,不过两三千而已,敌军在并州兵力也不足万,河东兵力三分,一千兵力,可守太原方向,一千兵力,可挡上党及河内方向,三千兵力,坚守茅津。若茅津无敌军,则将其兵力调到太原和上党方向。除非敌军三面来攻,否则我军必能稳守河东。”

“另外,上次在中牟渡口,我军霹雳车攻敌军战船奏效,司空不如派人加紧督造,待冬季河水冰结之时,再将数十台霹雳车运到茅津,安置于岸边,用来袭击敌军战船,防范敌军水军上岸。”

“不错,公仁提醒了我,我可以在每个渡口安置数十台霹雳车,如此便能阻止敌军水军上岸。”

曹操差点忘了,自己手里还有破敌军水军的利器。手下诸臣听了,也是个个点头称是。

“虽然如此,恐怕河东还是难以坚守。”贾诩再次出来泼冷水。

“这是为何?”

“去年,钟校尉号令关中诸侯,共同出兵,攻打并州,却兵败而归,那一战,使得司空在关中声誉大为下降,关中诸侯必会蠢蠢欲动,陈炎大军即将南下,不知司空打算如何应对关中之事?”贾诩果然是智者,想到了关中局势会对河东造成的影响。

“关中诸侯不满,但元常有韦元将之助,必能稳住局势,我当全力应对陈炎大军南下。”

“也就是说,司空并不打算出兵,前往关中?”

“文和,我兵力比陈炎弱,再出兵关中,又如何挡陈炎大军?”

“若如此,我只好劝司空调回河东杜太守了。”

“这……是为何?”

“河东杜太守乃关中人,之所以为司空效力,皆因陛下在许都,司空又能掌关中,保关中平稳,去年兵败并州,关中诸侯蠢蠢欲动,司空又不打算出兵关中,一旦陈炎大军南下,关中诸侯必会趁势而起,钟校尉或许能保长安不失,但关中终是大乱。”

“若关中乱,杜太守必心中不安,又如何能为司空镇守河东呢?届时,陈炎只需要一使者,就能说服杜太守投降。为今之计,司空只能将杜太守调回许都,再将河东托付给司空亲信,如此才能保河东周全。”

“文和住口。”曹操一听大喝:“你此言是挑拨我与杜伯侯之间的关系吗?杜伯侯一向忠心耿耿,又怎会背我而去?当初我委他重任,他助我摆平王邑,稳住河东局势,乃是有功之臣。我若将其调回许都,他反起疑心,与我生了嫌隙,又该如何?文和,你乃老臣,当识分寸。”

曹操脸色威严,足见他对贾诩的话很是不满。

“司空……这……”贾诩稍稍犹豫,正想辩驳,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似乎没必要,是自己一时鲁莽了,说了不该说的话。他连忙向曹操行礼:“司空,是我所言有失,好在这里的都是司空亲信,不会泄露刚才的话。”

此刻,他暗恨自己一时嘴快,多管闲事。下次就算曹操主动问,他也故作哑巴了。

荀彧对久不上前场,甚少发言,此时他也出来提醒曹操:“若陈炎大军南下,司空能与孙权结好,乃是好事,但刘表只怕会蠢蠢欲动。刘表此人,年纪老迈,虽无进取之心,但有刘备屯兵于新野,必会蛊惑刘表,趁机出兵北上。”

“司空当早做准备,我以为,司空当列数江夏黄祖之罪,再派人去见孙权,许以条件,让孙权出兵,攻打江夏,一旦孙权动手,黄祖不安,必会向刘表求援,如此一来,荆州战事再起,刘表就无力大军北上,亦不会听刘备的怂恿。”

“有理……有理,就按文若所说去办。”

曹操与诸臣陆陆续续商议了几天时间,渐渐地得出一个防御方案来。于是,他提前做了大军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