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冲入射程,弓箭射出,嗖嗖嗖的,很快就有骑兵中箭落马,但曹军攻势已成,仍奋勇向前。
“变阵。”高顺只下令射一轮弓箭,就变了阵,摆出盾阵。战场变阵并不容易,但对于陷阵营这种精锐军队,却易如反掌。
夏侯渊远远看到敌军摆盾阵,不觉有异,反而冷冷一笑,一个盾阵,怎么可能挡住他的骑兵?
“杀!杀!杀!”
曹军士气高昂,冲杀而至,双方很快就撞到一起。
曹军骑兵纵马扬起马蹄,踩踏盾牌,本以为借马力,可以将敌军的盾兵踢倒,却发现盾牌只是晃了晃,却并没有倒。
“移盾,放箭。”
正在曹军士兵错愕之时,陷阵营迅速变阵,盾牌稍稍移动,露出缝隙,弓箭从缝隙中射出。曹军最前面的士兵猝不及防,纷纷被射倒,后面的骑兵不知道怎么回事,仍在往前冲,与前面的骑兵撞到一起,人仰马翻,曹军一时大乱。陈军弓箭不断射出来,曹军前面的士兵损失惨重。
夏侯渊也没料到骑兵居然冲不过去,或许是姿势不对,他下令让士兵稍作调整,换个姿势,再次发动冲锋。
曹军再次杀来,仍是同样的方式,以战马踩踏盾牌,借马力直接冲撞。然而,高顺多次对战骑兵,对于这种进攻方式早已司空见惯。他仍是以盾牌硬扛曹军的踩踏,再以弓箭加以反击。
曹军两次冲锋未果,夏侯渊警惕了起来,看来这支步兵精锐,远超自己的想象。突然,他想起了夏侯惇说过的一件事,前年高顺攻打酸枣时,夏侯惇曾碰到其麾下的一支步兵,能正面硬挡骑兵的进攻,叫什么陷阵营来着。好像曹休也率军与这支步兵对战过,还曾提醒夏侯渊要小心应对来着。
“莫非这就是陷阵营?”夏侯渊打起精神来:“果然是劲敌,难怪元让会败。”
“传令,从两侧包抄。”
他一声令下,曹军立即改变了进攻方式,骑兵兵分两路,从两侧包抄,准备夹击陷阵营。
陷阵营再次迅速变阵,一边以盾阵继续硬扛骑兵,另一兵出动弓兵,弓箭不断射出,射杀曹军骑兵。
夏侯渊看到破绽,多半是陷阱营的盾牌有限,只能挡住一边,另一边的弓兵不能阻挡骑兵。他连忙下令击鼓,激励士兵冲杀,他一定要在此消灭陷阵营。
陷阵营两轮弓箭后,再度变阵,枪兵冲到了前面,前排蹲下,后排站立,枪尖对外,形成多重枪林。
曹军骑兵靠近,士兵一齐出枪,威力巨大,声势骇人。曹军前排士兵猝不及防,有的被刺中马肚,有的被刺中马腿,马受了伤,拼命挣扎,曹军攻势骤然停止。
后面的夏侯渊郁闷了,正面被盾阵所阻,冲不过去,攻击两翼,想不到敌军的枪阵这么厉害,也一时冲不过去。这陷阵营果然名不虚传,难怪夏侯惇、曹休等都在其手下铩羽而归。夏侯渊看到形势不妙,下令暂时撤退。
不过,他不愿意就此放弃,这种步兵不是能轻易训练出来的。他一旦消灭了这支军队,必能重创敌军。如今他进攻受阻,但兵力损失并不算大,此时双方比的是耐力和体力。敌军以步对骑,会付出更大的体力,待敌军体衰之时,便是他破敌之时。
夏侯渊久经沙场,这点眼力还是有的。其实,他的想法并没有错。陷阵营的士兵虽个个都是精锐,但以步对骑,对体力消耗极大。
就以盾牌硬扛骑兵来说,这盾牌是特殊制造的,盾牌后面有一杆可放在地上,士兵必须稳稳抓住盾牌,以杆借地面支撑,来硬挡战马踩踏。如果士兵力气不大,抓不稳盾牌,马一踩就可以把盾牌踩爆或踢飞,或把盾牌后的士兵撞飞。
高顺训练陷阵营时,曾私下测试,士兵在挡三次攻击之后,就会力竭。也就是说,敌军第四次攻击时,陷阵营的盾牌阵可能就挡不住了。不过,敌军将领不会知道这个秘密,在战场之上,敌军一般只会攻击一两次,看到攻不下,就会放弃攻击。
夏侯渊下令士兵稍稍后撤,准备歇口气,再发动进攻。
高顺看到敌军只是稍撤,也松了口气。要是夏侯渊跑了,他就只能干瞪眼了。他部署那么长时间,只为消灭眼前这支骑兵。一旦胜了,曹军士气不振,他攻中牟就有希望了。他抬头看了看日头,计算着成廉所率骑兵到达时间。
夏侯渊稍稍稳住阵脚,正准备发动新一轮攻击。突然一个士兵跑来,来到夏侯渊面前:“将军,有大事。”
“什么事?”
“北侧三四里路处又发现一支军队,是骑兵,兵力不详,正往这边起来。”
“骑兵?兵力为何不详?”
“这支军队速度快,小的来不及细数,但肯定上千。”原来,斥候发现后,也知事情重大,就匆匆赶了回来。
“不好。”夏侯渊瞬间醒悟:“我军一路行军,又与陷阵营交战半天,早已疲惫不堪,敌军骑兵赶来,体力充沛,再投入战斗,我如何是敌手?”
想到这里,他吓出一声冷汗:“莫非那陷阵营只是诱饵?幸亏我广撒斥候,才知道敌军有骑兵将至,若不知道,岂不全军覆没?”
此刻,夏侯渊无暇多想,立即传令:“撤退,绕道而行。”他在中牟驻扎已久,熟悉路况,此路不通,再走其他路便是。
片刻时间,曹军往南撤退而去。高顺看到曹军撤了,也只是干瞪眼看着,却无能为力。
又过了一刻钟时间,成廉率军赶到,曹军早已逃之夭夭。成廉看到高顺正在瞪他,心知高顺心里不爽快。
“将军,是我来晚了,使敌军得以逃跑,还请将军治我之罪……要不,我率军追击?”
“敌军早逃了,哪还来得及追?唉,想必是他手下的斥候提前发现了你所率骑兵的行踪,想不到这夏侯渊如此机警,可惜了,功亏一篑呀,此非你之过。这夏侯渊果然名不虚传。”